Maria Paola Mogavero、Lourdes M. DelRosso、Francesco Fanfulla、Oliviero Bruni 和 Raffaele Ferri 共同撰写了题为《Sleep disorders and cancer: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睡眠障碍与癌症:现状与未来展望)的学术综述文章。本文发表于权威期刊 Sleep Medicine Reviews,接受日期为 2020 年 8 月 4 日。作者主要隶属于意大利的 Istituti Clinici Scientifici Maugeri、美国华盛顿大学、意大利 Sapienza University 和 Oasi Research Institute 等机构。
这篇综述文章以癌症与睡眠障碍的双向关系为切入点,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睡眠障碍可能对癌症风险、进展及疗法的潜在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将睡眠研究整合至肿瘤学实践的可能性。
癌症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接近 700 万。某些类型的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企。此外,睡眠障碍在普通人群中也十分常见,常见类型包括失眠(6%-20%的发病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9%-38%的发病率)、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eriodic limb movements during sleep, PLMS)以及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近 3% 的发病率)。
近年来,研究揭示癌症与睡眠障碍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联系,但针对具体睡眠障碍类型与特定肿瘤关联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的目标是梳理过去 10 年来关于睡眠障碍(基于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和癌症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重点评估睡眠障碍作为癌症风险因素、作为癌症引发的后果,以及睡眠障碍在癌症患者中的治疗潜力。
WHO 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因昼夜节律中断的轮班工作”(shift work involving circadian disruption)被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动物实验表明,夜间暴露于光线会促进乳腺癌的发生,这可能与昼夜节律驱动下的褪黑激素(melatonin)水平降低有关。
在人类研究中,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睡眠节律紊乱(如夜班工作)可能增加乳腺癌、结直肠癌及其他肿瘤的风险: - 针对乳腺癌的研究显示,夜间工作及光照暴露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风险增加有关。 - 对于胃肠道肿瘤(如肝癌、结肠癌和胰腺癌),研究发现昼夜节律中断会通过调控时钟基因(如PER1、BMAL1等)影响肠道菌群代谢、细胞增殖及炎症状态,进而可能诱发肿瘤。
然而,不同研究间存在诸多差异,有些研究未能支持昼夜节律紊乱与某些特定肿瘤(如卵巢癌)的关联。
多数流行病学研究将失眠视为癌症风险的潜在因素。失眠可能通过长期慢性炎症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Axis)的过度激活,诱发癌症。研究显示,失眠显著增加乳腺癌、结肠癌和肝癌等多种癌症类型的风险。
OSA 的间歇性低氧(intermittent hypoxemia)和睡眠片段化可能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研究发现: - 女性中存在 OSA 的患者乳腺癌和子宫癌风险升高。 - OSA 的低氧相关机制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及氧化应激通路,加速了部分肿瘤如黑色素瘤和肾癌的侵袭性生长。
癌症患者尤其易伴随多种类型的睡眠障碍,其机制通常涉及炎症因子活化、神经递质失调及肿瘤直接或手术性损伤中枢神经系统: - 失眠症 在乳腺癌、头颈癌和肺癌中尤为常见,且部分患者会因放化疗延续多年。 - 昼夜节律失调 在脑肿瘤(尤其是影响下丘脑的颅咽管瘤)患者中频繁发生,可能影响褪黑激素分泌。 - 嗜睡症(Hypersomnia) 的显著例子是脑肿瘤患者和淋巴瘤患者。研究表明,脑肿瘤患者的嗜睡可能与调节觉醒的下丘脑-食欲素(orexin)系统损伤有关。
此外,研究还表明,OSA 对黑色素瘤、头颈癌等患者的癌症严重程度可能有负向影响。例如,黑色素瘤研究中观察到,OSA 患者肿瘤进展更快。
褪黑激素不仅对昼夜节律调节至关重要,同时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特性。研究表明:
1. 在与放化疗结合使用时,褪黑激素可减少毒性作用,并改善患者的疗效反应; 2. 其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和 DNA 修复路径,减少基因不稳定性,并延缓癌症进展。
CBT 被认为是处理失眠症的金标准,特别在癌症患者中,通过改善睡眠质量可间接提升放化疗耐受性和疗效。然而,目前针对癌症患者使用 CBT 的相关实验有限,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不仅能缓解 OSA 患者的低氧症状,还能通过下调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如 TNF-α),增强癌症患者的免疫应答,进而改善其长期生存率。
研究表明,调控食欲素受体(如使用 Suvorexant)的药物可能对某些肿瘤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因为它们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不影响健康细胞。这为未来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这篇综述文章深入梳理了癌症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当下该领域的全景视角和研究热点。几点关键意义包括: 1. 提出睡眠障碍预防可能是癌症防治中的潜在策略; 2. 强调睡眠障碍对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和疗效的重要作用; 3. 开辟新研究方向,例如联合使用褪黑激素、CBT 和通气治疗,提高癌症患者的长期获益。
通过这种全面性的分析,文章不仅为临床肿瘤学及睡眠医学交叉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将睡眠评估纳入肿瘤学实践提供了明确导向。这是一个推动肿瘤治疗方式变革的重要契机,同时为未来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参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