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垂体腺瘤中的价值

期刊:j. integr. neurosci.DOI:10.31083/j.jin2105142

本研究由Yang Tang、Xiaofang Liang、Jing Xu、Kaiyue Wang和Wang Jia等人共同完成,分别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眼科和神经外科。该研究于2022年8月12日发表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期刊上,题为《The Value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Pituitary Adenomas》。研究旨在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在诊断垂体腺瘤患者视神经损伤中的价值,特别是通过测量视网膜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 VD)来评估视功能损伤。

学术背景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其临床表现包括垂体激素分泌异常以及肿瘤生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症状。后者主要导致视交叉受压,引起患者视力下降、视野(Visual Field, VF)损伤和视盘改变。传统的视野检查无法区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死亡或功能障碍,这影响了医生判断垂体腺瘤是否对视神经造成损伤。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临床应用,垂体腺瘤患者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 GCC)厚度被认为是诊断视功能的有效和敏感指标。然而,OCT和GCC参数仅对缓慢生长的病变有效,在急性视神经损伤的情况下,OCT参数可能仍处于正常范围。OCTA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能够定量测量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周围的血管密度,广泛用于视网膜和其他视神经疾病,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研究流程

本研究为横断面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100名垂体腺瘤患者和71名正常对照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头部磁共振成像(MRI)、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视野和OCTA检查。研究的主要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受试者筛选:患者需符合以下纳入标准:首次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垂体腺瘤;意识清晰并能配合视野和OCTA检查;眼压<21 mmHg,屈光度在-3.00至+3.00 D之间,散光<3.0 D;OCTA图像质量评分>60。排除标准包括有脑部手术史、青光眼家族史或其他眼病史、糖尿病或其他可能影响视网膜和视神经的系统性疾病、视盘水肿等。

  2. 测量方法

    • 视野检查:使用Humphrey全自动视野计和中央24-2阈值检测程序进行自动视野检查,确保假阴性和假阳性率<33%,固视丢失率<20%。
    • OCT和OCTA检查:使用Optovue系统进行OCT和OCTA检查,分析黄斑区和视盘区的厚度和血管密度。视盘扫描以视乳头为中心,直径3.45 mm,评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GCC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3 mm,评估GCC厚度。RPC扫描以视盘为中心,直径4.5 mm,扫描深度为内界膜/神经纤维层(ILM/NFL);SRCP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3 mm,深度为ILM/NPL向上10 µm;DRCP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3 mm,深度为10 µm向下至外丛状层(OPL)。
  3.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使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绘制ROC曲线以评估各参数在诊断视野异常中的性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确定最佳截断值。

主要结果

  1. 患者特征:100名垂体腺瘤患者中,47名患者视野正常,66名患者RNFL厚度正常,43名患者GCC厚度正常。41名RNFL和GCC厚度正常的垂体腺瘤患者与41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

  2. 视网膜血管密度比较:在视交叉未变形组和变形组中,RPC、SRCP和DRCP的血管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RPC的鼻侧象限血管密度在视交叉未变形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RPC、SRCP和DRCP的鼻侧象限血管密度在视交叉变形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3. 血管密度与视野参数的相关性:RPC和SRCP的血管密度与视野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 MD)和视野指数(Visual Field Index, VFI)呈正相关,与模式标准差(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 PSD)呈负相关。DRCP的血管密度与视野参数无显著相关性。

  4. ROC曲线分析:RPC颞侧象限血管密度在诊断视野异常中的AUC最高,为0.821,敏感性为72.3%,特异性为82.7%。GCC鼻侧厚度在诊断视野异常中的AUC为0.808,敏感性为91.5%,特异性为71.2%。

  5. 正常视网膜厚度患者的血管密度比较:41名RNFL和GCC厚度正常的垂体腺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PC的平均血管密度以及鼻侧和颞侧象限的血管密度显著降低,而SRCP和DRCP的血管密度无显著差异。

结论

研究表明,垂体腺瘤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密度随着视交叉受压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视盘周围的毛细血管密度低于正常眼,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变化与视野变化相关。因此,与GCC和RNFL厚度类似,RPC血管密度可以作为评估视神经损伤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结合OCTA测量视网膜血管密度,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早地发现患者的视功能损伤。此外,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异常可能提示无法配合视野检查的患者的视功能损伤。

研究亮点

  1. 重要发现:RPC颞侧象限血管密度在诊断视野异常中的AUC最高,表明其在评估视神经损伤中的敏感性。
  2. 方法创新:首次将OCTA技术应用于垂体腺瘤患者的视神经损伤评估,提供了新的诊断手段。
  3.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特别关注了RNFL和GCC厚度正常的垂体腺瘤患者,发现其RPC血管密度仍显著降低,提示血管密度变化可能早于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研究价值

本研究为垂体腺瘤患者的视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诊断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OCTA测量视网膜血管密度,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视功能损伤,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配合传统视野检查的患者。此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视神经损伤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