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LED阵列计算鬼成像技术的突破性进展:50k fps动态成像的实现与
1. 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的核心作者为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工程系的Hong-xu Huang、Li-jing Li、Yu-xuan Ma及通讯作者Ming-jie Sun*,成果发表于SPIE旗下期刊*Proceedings of SPIE*第12921卷(2023年),会议名称为*Third International Computing Imaging Conference (CITA 2023)*,文章为《50k fps computational ghost imaging with an ultrafast LED array》。
2. 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
计算鬼成像(Computational Ghost Imaging, CGI)是一种结合空间光调制与单像素探测的新型光电成像技术,其优势在于多波长成像、三维成像等应用场景。然而,其成像速度长期受限于空间光调制器(如数字微镜器件DMD)的调制速率(商用DMD最高仅22 kHz)。本研究针对这一瓶颈,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速LED阵列的低成本调制方案,旨在突破现有成像帧率限制,并探索动态成像的潜在应用价值。
研究团队此前已初步验证LED阵列的可行性(调制速率达1 MHz,动态成像1000 fps),但受电路设计限制未充分挖掘LED的物理极限。本次研究进一步优化驱动电路设计,目标:(1)将LED阵列调制速率提升至25 MHz;(2)结合进化压缩感知算法实现50k fps动态成像;(3)解决LED阵列光强不均匀性导致的图像质量问题。
3. 研究方法与流程
**3.1 LED阵列计算鬼成像系统设计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32×32分辨率的LED阵列模块,其核心创新包括以下步骤:
3.2 光强误差校正算法
实验中发现,当同一行中LED点亮数量不均时,因共享电流导致光强显著下降(图3)。基于哈玛子图案的对称性(每行点亮LED数为总数一半或全部),提出“分组校正算法”:
1. 基准标定:将4幅同源哈达玛子图案设为一组,无目标时测得各组总光强作为标准值;
2. 误差系数计算:通过异常组与正常组的总光强比值(公式2)确定衰减系数k;
3. 信号校正:成像时,用k乘以异常组实测值以修正信号。
3.3 动态成像实验
搭建实验系统(图4a):LED阵列(619-631 nm波长,1.375 mm间距)通过镜头(Nikon 50mm)投射1 cm×1cm光斑至旋转圆盘(刻有数字0-9),单像素(Thorlabs PDA8A)采集光强,数字化仪(Picoscope 6404D)记录信号。实验结果显示:
- 静态与动态成像对比:25 MHz调制速率下,原始图像因采样数不足(每图案仅20次)和探测器暗噪声质量较差;
- 压缩感知优化:引入进化压缩感知算法后,12.5%压缩率下仍可识别目标,帧率提升至50k fps(图4b)。
4. 主要结果与逻辑链条
- LED阵列性能:驱动电路实现25 MHz调制,哈达玛子图案显示速率12.5 MHz,较DMD快500倍(图2)。
- 质量提升:校正算法使信噪比(SNR)平均提高15%(图5c),视觉质量亦有所改善(图5b)。
- 动态成像突破:50k fps帧率为目前报道的最高值,适用于高速工业或生物显微场景。
5. 研究结论与价值
本研究通过电路创新与算法协同,实现了计算鬼成像技术从千帧到万帧级的跨越,其科学和应用价值包括:
- 技术革新:首次将LED阵列调制速率推至25 MHz,验证其替代DMD的潜力;
- 算法适配性:光强校正算法解决了LED阵列的固有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持;
- 应用拓展:高速成像能力使其在LiFi通信、条纹投影三维成像等领域具应用前景。
6. 研究亮点
- 速度突破:50k fps刷新计算鬼成像的帧率纪录;
- 低成本方案:LED阵列造价显著低于DMD,且无需激光辅助;
- 跨领域潜力:驱动电路设计可迁移至其他需高速结构化照明的技术(如micro-LED)。
7. 其他价值
作者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提升LED阵列分辨率(当前32×32)及解决高功耗问题,并展望微LED(micro-LED)技术成熟后的进一步提速可能。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B2034)和KLT开放课题(2022klt02-0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