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P-TEFb依赖性转录重组在胶质瘤放疗适应性反应中的基础作用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24-48214-3

本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2024年5月,题为“Rapid P-TEFb-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reorganization underpins the glioma adaptive response to radiotherapy”。研究由Faye M. Walker、Lays Martin Sobral、Etienne Danis等作者共同完成,主要研究机构包括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Morgan Adams基金会儿童脑肿瘤研究项目、生物医学信息学系、癌症中心等。

研究背景

细胞在应对外界压力时,基因表达的动态调控至关重要。P-TEFb(正转录延伸因子B)介导的RNA聚合酶II(Pol II)暂停释放机制在热休克等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研究以儿童高级别胶质瘤(HGG)为模型,探讨了P-TEFb在放疗后早期转录重组中的作用,并揭示了其在胶质瘤适应性反应中的核心地位。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揭示P-TEFb在胶质瘤放疗后早期转录重组中的作用,并探讨通过抑制P-TEFb来增强放疗效果的潜在治疗策略。

研究方法

研究分为多个步骤,主要包括: 1. 染色质重组分析:通过ATAC-seq(转座酶可及染色质测序)和ChIP-seq(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技术,分析了胶质瘤细胞在放疗后染色质可及性和H3K27ac(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乙酰化)分布的变化。 2. 转录调控机制研究:通过RNA-seq(RNA测序)和CUT&RUN(靶向切割与释放)技术,研究了P-TEFb在放疗后转录调控中的作用,特别是其对Pol II暂停释放的影响。 3. P-TEFb抑制实验:使用CDK9抑制剂AZD4573,研究了P-TEFb抑制对放疗后染色质重组和转录诱导的影响。 4. 功能验证:通过细胞周期分析、DNA损伤修复实验和细胞凋亡检测,验证了P-TEFb抑制对胶质瘤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5. 动物模型实验:在小鼠模型中验证了P-TEFb抑制与放疗联合治疗的抗肿瘤效果。

研究结果

  1. 染色质快速重组:放疗后,胶质瘤细胞的染色质迅速发生重组,表现为染色质可及性降低和H3K27ac的重新分布。这种重组主要集中在与DNA损伤修复(DDR)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基因启动子区域。
  2. P-TEFb介导的转录诱导:放疗后,P-TEFb通过磷酸化Pol II的C端结构域(CTD),促进了关键DDR基因的转录诱导。P-TEFb抑制显著削弱了这一过程,导致DDR程序无法有效启动。
  3. P-TEFb抑制的协同效应:P-TEFb抑制剂AZD4573与放疗联合使用,显著增强了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并延长了小鼠模型的生存期。这种协同效应在不同分子背景的胶质瘤模型中均得到验证。
  4. 转录成瘾现象:胶质瘤细胞对P-TEFb介导的转录调控表现出依赖性,而正常细胞对这一过程的依赖性较低,这为P-TEFb抑制提供了治疗窗口。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P-TEFb在胶质瘤放疗后早期转录重组中的核心作用,并证明通过抑制P-TEFb可以有效增强放疗的抗肿瘤效果。这一发现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特别是针对那些对传统放疗产生耐药性的患者。

研究亮点

  1. 染色质重组的动态性:首次揭示了胶质瘤细胞在放疗后染色质可及性和H3K27ac分布的快速变化,阐明了其在DDR中的关键作用。
  2. P-TEFb的核心地位:明确了P-TEFb在放疗后转录调控中的核心地位,并证明其抑制可以显著增强放疗效果。
  3. 治疗策略的创新:提出了通过P-TEFb抑制与放疗联合治疗的策略,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意义

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胶质瘤放疗后转录调控机制的理解,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靶向P-TEFb,可以增强放疗的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