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fengtianxuan低功率激光二极管泵浦的量子纠缠源模型

期刊:Proc. of SPIEDOI:10.1117/12.2662233

类型a:

低功率激光二极管泵浦量子纠缠源模型的实现与研究

主要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的核心团队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工程系(Department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和通用工程学院(School of General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包括第一作者Feng Tianxuan、合作Song Zhiying、Wu Tong、Lu Xun,以及通讯作者Li Lijing。研究发表于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的会议论文集”Proceedings of SPIE Vol. 12565”,会议名称为”Infrared, Millimeter-Wave, and Terahertz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IMT2022)“,论文DOI编号为10.111712.2662233。

学术背景
量子纠缠源作为量子通信、量子成像和量子计算等光学量子系统的核心组件,其应用前景广阔。然而,传统量子纠缠源存在功耗高(通常>100mW)、制备成本昂贵(依赖固体/气体激光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集成化与实用化发展。基于自发参量下转换(Spontaneous Parametric Down-Conversion, SPDC)理论,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由低功率激光二极管(10mW)泵浦的量子纠缠源模型,通过优化光学路径设计和II类β相偏硼酸钡(BBO)晶体相位匹配技术,实现低成本、低功耗的纠缠光子对制备。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泵浦光模块设计与仿真

    • 研究对象:选用Thorlabs公司的DL5146-101S激光二极管(水平发散角8°、垂直发散角19°),工作功率10mW,波长405nm。
    • 关键技术
      • 采用光线追迹法模拟光学器件的位置排列,设计包含非球面镜、针孔(直径600μm)、平凸透镜、偏振分束器(PBS)和双凸透镜的光束整形路径。
      • 通过公式(3)-(6)计算激光二极管像散距离(∆As)与理想柱面透镜参数,实现低功率大发散角泵浦光的高效汇聚(图3©)。最终在BBO晶体位置(z轴+212.227mm处)获得光斑强度峰值为1.4×10⁵ W/m²的线性偏振光(图3(b))。
  2. 纠缠光子对生成模块

    • 核心器件:II类BBO晶体(角42°、长度3mm),基于负单轴晶体的Sellmeier色散方程(公式(7)-(9))优化设计。
    • 相位匹配分析
      • 通过公式(10)-(13)建立晶体切割角与纠缠光子波长(810nm)、分离角的数学模型。仿真显示,当信号光波长为810nm时,切割角42°对应的光子分离角为3.2°(图5(b)),满足非共线相位匹配条件(图4)。
  3. 纠缠光子对收集模块

    • 光学路径:依次通过高通滤波器(滤除泵浦光)、PBS(分离正交偏振光子)、带通滤波器(810nm)、光纤耦合器和单光子探测器。
    • 计数模型:建立公式(14),综合考虑泵浦光功率(P)、光束整形衰减(ηp=0.32)、SPDC生成率(r=8×10⁻⁷)、收集路径效率(ηd=0.25)及探测器效率(ηs=0.35),预测理论计数范围为1800-2400 counts/s。

主要实验结果
实验测得实际平均计数为2053 counts/s(图7(a)),与模拟结果吻合(图7(b))。关键突破在于:
- 将泵浦功率降低至传统方案的1/10(10mW vs. 100mW),同时保持稳定的纠缠光子输出。
- 通过优化泵浦光偏振纯度(PBS透射率>1000:1)和晶体相位匹配精度(角度误差<0.1°),使系统信噪比提升40%。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的科学价值体现在:
1. 理论创新:建立了低功率SPDC过程的完整物理模型,首次量化分析了激光二极管像散对纠缠光子产率的影响。
2. 技术突破:采用商用激光二极管替代传统固体激光器,使系统成本降低60%,功耗下降90%,为量子光源的芯片化集成奠定基础。
3. 应用前景:该模型可扩展至量子照明、生物显微成像等领域,例如通过调节BBO晶体切割角(图5(a)),可定制不同波长(650-950nm)的纠缠光源,适用于活体组织穿透成像。

研究亮点
- 方法学创新:提出基于像散补偿的泵浦光整形算法(公式(3)-(6)),解决了激光二极管大发散角与SPDC相位匹配需求的矛盾。
- 跨学科价值:将经典光学设计(Zemax仿真)与光学理论(SPDC相位匹配)深度融合,为”经典-量子”混合系统设计提供范例。
- 可重复性验证:实验数据与模型预测的偏差<12%,显著优于同类研究(通常>30%),体现了模型的可信度。

其他发现
研究同时揭示了非线性晶体长度与纠缠光子纯度间的非线性关系(未发表数据),这为后续开发高维纠缠源提供了新方向。作者在讨论部分指出,未来可通过引入时间关联计数模块进一步提升模型精度。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