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中国网络文学中的武侠与仙侠:从金庸到网络小说家的英雄形象演变

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DOI:10.1057/s41599-024-04256-y

本文档属于类型b,即一篇学术论文,但不是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而是一篇关于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武侠小说关系的探讨性文章。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文由Nathanael T. Booth和Yifan Zhang共同撰写,两位作者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文章于2025年发表在《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论文主题

本文探讨了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武侠小说之间的连续性,特别是通过分析武侠小说(wuxia)与仙侠小说(xianxia)中的主人公形象,揭示了网络文学如何通过讽刺传统武侠英雄来反映当代读者的焦虑。

主要观点及论据

1. 中国网络文学的崛起与传统文学的连续性

本文首先指出,中国网络文学近年来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读者和学者的关注。然而,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上,较少关注其主题或美学特征。本文填补了这一空白,主张中国网络文学应被视为中国文学传统的延续,而非独立的文学现象。尽管如张宁等学者强调网络小说的独特性,本文则认为网络小说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深刻的连续性。

2. 武侠与仙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

本文重点分析了武侠小说和仙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传统武侠小说以金庸为代表,塑造了理想化的侠客形象,这些侠客遵循侠义精神,帮助他人,甚至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然而,当代网络小说中的仙侠主人公则更具讽刺意味,他们往往自私自利,仅在亲近的圈子中表现出侠义精神。这种转变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的竞争与焦虑。

3. 网络小说中的讽刺与当代焦虑

本文进一步指出,网络小说通过讽刺传统武侠英雄,塑造了与当代社会焦虑紧密相关的主人公形象。例如,耳根的《我欲封天》中的主人公孟浩,通过巧妙的策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并最终取得成功。这种主人公形象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的“狼性文化”和“996工作制”等现实问题,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权力幻想,使他们能够在虚拟世界中实现自我超越。

4. 网络小说中的暴力与反社会社群

本文还探讨了网络小说中的暴力元素,认为这种暴力并非源于主人公的本性,而是社会环境的结果。主人公们往往在暴力社会中被迫采取暴力手段,以保护自己和他们的朋友。这种暴力行为与《水浒传》中的侠客形象有相似之处,都反映了边缘人物在社会中的挣扎。网络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通过建立反社会社群,在敌对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5. 网络小说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本文最后强调,网络小说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传统武侠小说的讽刺性重构,网络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反映当代社会焦虑的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不仅延续了中国文学的传统,还为学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窗口。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对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武侠小说关系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网络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不仅填补了学术研究中的空白,还为理解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探讨网络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及其反映的当代社会焦虑,本文为学者和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网络文学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框架。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