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b:
李雷波在《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6期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华中”战略中八路军和新四军角色转换的学术论文。该论文深入探讨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华中”战略,重点分析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这一战略中的角色演变及其历史意义。
首先,论文详细阐述了“发展华中”战略的背景和最初部署。中共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发展华中”战略,旨在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广阔区域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最初,中央计划由八路军第115师东进冀鲁边,再转道南下进入豫东区,与彭雪枫部共同发展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新四军的定位则是立足江南,兼顾闽粤赣地区的游击战争。
其次,论文分析了国共关系变化对战略部署的影响。1939年初,国共关系的剧变导致八路军南下行动暂停,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设立为“发展华中”提供了新的战略空间。中央顺势作出以江北指挥部为中心推进华中战略的新部署,新四军逐渐取代八路军,成为“发展华中”的主角。
接着,论文探讨了“发展华中”战略的区域划分及其演变。林彪在1938年11月的部署建议中将“华中”划分为三大区域:新、老黄河间、鄂豫皖、鄂豫陕。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中共对“华中”的认知逐渐从以河南为中心的五省广大地区转向以苏鲁战区为基本点的华中抗日根据地。
随后,论文详细描述了八路军主力进入华中敌后的设想及行动。1937年太原失守后,中共就开始酝酿派遣八路军南下华中的构想,并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后付诸实施。第115师主力东进转道南下,成为本阶段“发展华中”战略的重心。然而,由于国共关系的变化,这一行动最终未能完全实现。
然后,论文分析了新四军在“发展华中”战略中的定位。新四军主力所在的“江南”地区并不属于“华中”范畴,而江北四支队因高敬亭问题与军部联络不畅。豫东彭雪枫部虽名义上隶属于新四军,但实际上更靠近八路军。因此,新四军在六中全会确立的新战略架构中的地位相对边缘化。
最后,论文总结了“发展华中”战略的历史意义。该战略不仅推动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还促进了华北、华中与江南战略区的连通,奠定了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战场的基本格局。新四军在战略中的角色转换也反映了中共在抗战中的灵活应变和战略调整能力。
这篇论文通过对“发展华中”战略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共在抗战时期的战略部署和军队角色转换的历史过程,为研究中共党史和抗日战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