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hang大学与清华大学团队在《Optics Express》发表双折射走离效应补偿新方案
2024年11月4日,国际知名光学期刊《Optics Express》第32卷第23期发表了由Beihang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冯天轩、范荣等(第一作者)及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黄超(合作作者)团队完成的研究论文《Pre- and post-compensation to suppress birefringent walk-off effects of entangled photons》。该研究针对自发参量下转换(SPDC)制备纠缠光子对过程中存在的双折射走离效应(birefringent walk-off),提出了一种创新的“预补偿-后补偿”分离方案,显著提升了偏振纠缠光子对的质量。
学术背景
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资源是纠缠光子源,其制备通常依赖非线性晶体中的SPDC过程。然而,晶体的双折射特性会导致信号光(e光)与闲置光(o光)因折射率差异产生空间走离(spatial walk-off)和时间走离(temporal walk-off),降低纠缠保真度。现有补偿方案多聚焦单一类型走离的修正,或需引入复杂光路调整。本研究旨在通过理论设计分离式补偿结构,同步抑制两类走离效应,为量子探测与成像提供更优光源。
研究流程与方法
理论建模与补偿设计
- 空间走离预补偿:依据BBO晶体的e光离散角公式(式1-2),推导YVO₄光学楔形角(式6),通过楔形棱镜预先调整泵浦光(e光)传播方向,使其在BBO晶体中与o光路径对齐。计算得到楔角为3.75°。
- 时间走离后补偿:基于对称性原理,在两路光锥交汇后插入半波片(HWP)和0.5 mm厚BBO补偿晶体(生产晶体厚度的一半),通过偏振转换与延迟匹配消除时间差(式4)。
实验系统搭建
- 光源与调制:405 nm连续激光泵浦10×10×1 mm³的II型BBO晶体,泵浦功率40 mW,通过HWP1和偏振分束器(PBS)调节功率。
- 预补偿模块:泵浦光经3.75° YVO₄楔形棱镜后入射BBO晶体,优化楔形棱镜与晶体的间距以最小化空间分离。
- 后补偿模块:SPDC产生的810 nm光子对通过HWP2和两片0.5 mm BBO晶体,并利用长通滤光片(LPF)滤除残余泵浦光。
- 探测与分析:偏振分析仪(含HWP、PBS和带通滤波器)配合单光子计数器(效率65%)记录符合计数,时间符合系统(TCSPC)采集数据。
实验验证与数据分析
- 纠缠质量测试:固定PA2的HWP角度为45°,旋转PA1的HWP测量单计数与符合计数。对比无楔形棱镜、2.0°楔角及3.75°楔角三种配置的干涉可见度(visibility):3.75°楔角的符合计数比无补偿时提高8.3%,可见度达98.6%(扣除偶然符合)。
- 泵浦光束直径影响:实验发现1.2 mm直径时符合计数可见度最高,超过此值后因光锥过厚导致相干性下降。
- 贝尔态验证:通过调节HWP3和QWP生成(|⟩±|VH⟩)/√2态,测得CHSH-Bell不等式参数S=2.623±0.0017,违反局部实在论达366倍标准偏差。
核心结果
- 理论计算与实验证实,3.75° YVO₄楔形棱镜可将空间走离补偿效率提升至最优,单计数增加7.8%。
- 后补偿模块使时间走离导致的相位差△φ趋近于零,贝尔态可见度达98.5%以上。3. 系统在简化光路的同时表现出高稳定性,适用于多种纠缠源方案(如量子成像中的非共线相位匹配)。
结论与价值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分离式双折射走离补偿方案,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工程实用性:
- 科学:首次通过“预补偿-后补偿”分离设计同步解决空间与时间走离问题,为纠缠光子源的相位调控提供普适性方法。
- 应用价值:方案无需复杂光路调整,可直接集成于量子通信、计算及成像系统,推动光学量子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研究亮点
- 方法论创新:通过楔形棱镜预补偿空间走离与BBO晶体后补偿时间走离,实现“补偿分离”,突破传统单一补偿局限。
- 高性能指标:贝尔不等式 violation值(S=2.623)和可见度(98.6%)均达国际领先水平。
- 可扩展性:补偿晶体设计方法可适配不同波长、晶体类型及非共线相位匹配需求。
其他贡献
研究数据与理论模型已通过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00601)支持开源共享,为后续优化纠缠光源提供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