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属于类型b,是一篇学术论文,但并非单一原创研究报告,而是一篇基于背景依赖理论的中美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研究。以下是报告的详细内容:
作者及出版信息
本文作者为杨春方,来自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该论文发表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论文主题
本文以背景依赖理论为基础,通过规范研究的方式,探讨了中美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差异及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旨在揭示中美企业社会责任差异的根源,并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提供理论借鉴。
主要观点及论据
1. 中美企业社会责任差异的深层次根源在于民族文化差异
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体权利,对政府权力持警惕态度,形成了“大社会—小政府”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通过高度发达的非政府组织、独立自由的新闻媒体和自主维权的社会公众,构成了对企业生死攸关的社会责任社会压力机制。相比之下,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强调整体价值,对政府干预有路径依赖,形成了“强政府—弱社会”的社会结构。非政府组织弱小、新闻媒体监督功能不足、公众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压力机制的缺失,加剧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社会约束与政府监管的双重缺失加剧了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美国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的成功经验表明,强大的市民社会是企业社会责任有效治理的基础。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等社会力量,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监督。而在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不成熟、新闻媒体监督不足、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导致社会约束机制缺失。同时,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责任监管职能被弱化,甚至成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根源之一。
多元协同治理是化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键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决定了单独依靠政府无法实现有效治理。美国通过公众、媒体、非政府组织、政府和企业协同参与的多元网络治理体系,成功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治理。中国应借鉴这一经验,转变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的治理模式,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激发企业的道德意愿,最终形成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社会公众全面参与、企业自觉履行的多元共治与监管体系。
具体分析
1.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及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性自由、自立自强,对政府持警惕态度,形成了“大社会—小政府”的社会结构。非政府组织高度发达,通过谈判、请愿、法律诉讼等方式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新闻媒体作为“第四种权力”,独立监督企业和政府行为。消费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通过抵制购买等方式对企业施加压力。
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及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国家利益和整体价值,个体自主意识薄弱,形成了“强政府—弱社会”的社会结构。非政府组织发展受限,新闻媒体监督功能不足,消费者对社会责任问题持宽容态度,甚至自身也走向了社会责任缺失的误区。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责任监管职能被弱化,甚至成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根源之一。
中美非政府组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
在美国,非政府组织高度发达,独立于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在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不成熟,依赖政府支持,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难以有效监督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中美新闻媒体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
美国新闻媒体独立自由,热衷于负面报道和批判性报道,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具有警示与监督作用。而在中国,新闻媒体受政府控制,以正面宣传为主,监督功能不足,难以有效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中美消费者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
美国消费者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通过抵制购买等方式对企业施加压力。而在中国,消费者对社会责任问题持宽容态度,甚至自身也走向了社会责任缺失的误区。
研究意义与价值
本文从中美比较的独特视角,结合背景依赖理论,探讨了中美企业社会责任差异的文化与社会背景,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研究不仅揭示了中美企业社会责任差异的深层次根源,还提出了多元协同治理的解决方案,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治理提供了理论借鉴。研究视角新颖,研究视野开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亮点
1. 从中美比较的独特视角,结合背景依赖理论,揭示了中美企业社会责任差异的深层次根源。
2. 提出了多元协同治理的解决方案,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治理提供了理论借鉴。
3. 研究视角新颖,研究视野开阔,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