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研究。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的学术报告:
本研究由Ho Ling Kwok、Riccardo Moratto和Kanglong Liu(通讯作者)共同完成。他们分别来自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该研究发表于2024年的《glottometrics》期刊第56期。
本研究属于翻译研究领域,特别是翻译风格分析。研究背景基于《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国际影响力,其英译本在文学界和翻译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动机在于探讨David Hawkes和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和Gladys Yang)两位译者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翻译风格差异,特别是他们在小说叙述和对话中的“活动性”与“描述性”平衡模式。研究旨在通过“活动指数”(activity index)这一量化语言学工具,分析两位译者在翻译中的风格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影响因素。
研究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语料库构建:
研究基于《红楼梦》前80章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简称HT),以及杨宪益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简称YT)。为减少多译者带来的不一致性,研究仅使用Hawkes翻译的前80章。语料库通过Python程序自动区分小说叙述和对话,并经过人工校对,最终分为四个子语料库:Hawkes叙述语料库(HN)、Hawkes对话语料库(HD)、杨氏叙述语料库(YN)和杨氏对话语料库(YD)。
词性标注与数据分析:
使用Stanford CoreNLP进行词性标注,分别统计动词和形容词的数量。计算活动指数(Q)、动词率(verb rate)和形容词率(adjective rate)。活动指数的计算公式为:Q = V / (V + A),其中V为动词数量,A为形容词数量。动词率和形容词率分别计算为动词和形容词与总词数的比例。
统计分析:
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两个译本在叙述和对话中的活动指数、动词率和形容词率的差异。统计分析旨在揭示两位译者在不同小说子体裁中的风格差异。
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叙述与对话的活动性差异:
结果显示,对话的活动指数显著高于叙述(均值分别为0.780和0.742),对话中的动词率也显著高于叙述(均值分别为0.221和0.186),而形容词率则相反(均值分别为0.062和0.064)。这表明对话更倾向于活动性,而叙述更倾向于描述性。
Hawkes与杨氏译本的风格差异:
Hawkes译本的整体活动指数显著高于杨氏译本(均值分别为0.763和0.759),这主要归因于Hawkes译本中形容词率较低(均值分别为0.062和0.064)。在叙述中,杨氏译本的活动指数和动词率显著高于Hawkes译本,而形容词率较低。在对话中,Hawkes译本的活动指数和动词率显著高于杨氏译本,而形容词率较低。
风格差异的解释:
研究认为,Hawkes译本在叙述中更倾向于描述性语言,使用更多形容词修饰名词,提供更详细的信息;而在对话中则更倾向于活动性语言,使用更多动词短语,增强对话的生动性。相比之下,杨氏译本更忠实于原文,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形容词修饰语,导致活动性较低。
本研究通过活动指数分析,揭示了Hawkes和杨氏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翻译风格差异。Hawkes译本在叙述中更注重描述性,而在对话中更注重活动性,更符合英语小说的写作惯例。杨氏译本则更忠实于原文,倾向于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和修饰语。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位译者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翻译策略选择以及目标读者群体的不同需求。
研究还探讨了译者背景对翻译风格的影响。Hawkes作为英国汉学家,翻译《红楼梦》是出于个人兴趣,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而杨氏夫妇作为政府委托的译者,更注重忠实于原文和文化传播。这种背景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翻译策略和风格选择。
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量化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红楼梦》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差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同时也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