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基于艺术疗愈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

期刊:家具与室内装饰DOI:10.16771/j.cn43-1247/ts.2021.05.003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是一篇综述类学术论文。以下是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本文的主要作者为高坦昊、张小彤和周洪涛,均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论文发表于2021年第五期的《家具与室内装饰》期刊。

主题:本文的主题是基于艺术疗愈(Art Healing)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文章探讨了艺术疗愈理论在城市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了城市家具作为艺术疗愈载体的特点,并提出了在城市微更新背景下艺术疗愈城市家具的设计策略。

主要观点及论据

  1. 艺术疗愈与治疗的区别
    文章首先对“疗愈”与“治疗”进行了界定。疗愈(Healing)与治疗(Therapy)不同,疗愈的目标是促进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的健康状态,而治疗则是针对特定疾病进行消除。文章引用了威尔伯特·M·盖斯勒(Wilbert M. Gesler)的《疗愈空间》(Healing Place)一书,指出疗愈应包含物理、心理、情绪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缓解压力、休憩恢复的过程。此外,迪纳(Diener)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对社群情绪疗愈进行了描述,强调人们的幸福与其时下体验的经历和情感有关。

  2. 艺术疗愈的应用范围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艺术疗愈在不同群体中的应用。早期,艺术疗愈多用于医院场所,尤其是儿童医院和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乌尔里希(Ulrich)教授的研究表明,环境空间对患者的情绪疗愈有积极作用,约翰·威利(John Wiley)则通过园艺疗法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设计了疗愈空间。随着研究的深入,艺术疗愈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从医院扩展到更广泛的公共场所,目标群体也从特定患者扩展到城市心理亚健康居民,如自闭症儿童、都市青年和空巢老人。

  3. 城市心理亚健康问题的现状
    文章指出,中国城镇居民中有高达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仅有10.3%的人处于健康状态。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数据,中国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但未接受过专业治疗的比例高达91%。文章通过数据分析了城镇居民心理亚健康问题的严重性,指出大多数人因社会压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足而无法及时获得心理帮助,导致心理问题不断加重。

  4. 城市家具作为艺术疗愈载体的特点
    文章提出,城市家具具备承载社群情绪疗愈的潜力。城市家具具有去中心化分布性、可复制性、灵活性等特点,能够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疗愈社群情绪的触点。艺术疗愈介入的城市家具应具备艺术性、易理解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公益性。文章以“生长椅”和“口袋花园”为例,说明了城市家具如何通过艺术性和互动性提升居民的审美情趣和幸福感。

  5. 艺术疗愈城市家具的设计策略
    文章从选址和交互两个层面提出了艺术疗愈城市家具的设计策略。在城市微更新的背景下,应发掘“畸零地块”的更新潜力,通过小而精的城市家具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城市家具的交互设计应注重低耗时和低学习成本,通过简明的图解、及时的可视化反馈等方式,让参与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就感和惊喜感。

意义与价值
本文的意义在于将艺术疗愈理论引入城市家具设计,为缓解城市居民的心理亚健康问题提供了创新思路。文章通过分析艺术疗愈与治疗的区别、艺术疗愈的应用范围以及城市家具作为疗愈载体的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促进城市微更新和社会创新。本文的研究为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亮点
本文的亮点在于将艺术疗愈理论与城市家具设计相结合,提出了“城市针灸”的概念,即通过城市家具的广泛分布和互动设计,疗愈社群情绪,提升社会健康福祉。此外,文章通过大量数据和分析,深入探讨了城市居民心理亚健康问题的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