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属于类型b,是一篇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育“新师范”人才的学术论文。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本文由余小红教授撰写,余教授来自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包括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本文发表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7期,总第315期。
主题:本文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师范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了培育“新师范”人才的路径。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师范教育中的“唯学科”弊端、“去学科”诉求以及“智能化”倾向,并提出了通过学科整体优化来培养具备创造性、跨学科创新学习能力和强大沟通协作能力的“新师范”人才。
主要观点及论据:
人工智能时代的师范教育面临新挑战
文章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师范教育中的“唯学科”弊端凸显,导致创造性人才的缺失。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自适应学习系统(adaptive learning system),能够高效地传授单一学科知识,这使得人类教师的工作重点需要从“教书”转向“育人”。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情感交流能力,还需要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此外,文章还提到“去学科”诉求的强烈,跨学科研究的需求日益增加,知识综合化趋势明显。新时代的课程综合化改革,如重庆市巴蜀小学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改革,为师范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最后,文章强调了“智能化”倾向的清晰,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促使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发生智慧转型,但教师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尤其是在学习动机的维持和心理情绪的支持方面。
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师范”人才观
文章提出了“新师范”人才应具备的三大关键能力: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跨学科创新学习能力和强大的沟通与协作能力。首先,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是教师区别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方面。教师需要关注知识的应用,帮助学生将孤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解决复杂情境中的问题。其次,跨学科创新学习能力是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文章以美国STEM教育为例,强调了跨学科知识应用的重要性。最后,强大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是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或缺的能力。教师不仅需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还需要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共同承担教育任务。
学科整体优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师范”人才培育
文章提出了通过学科整体优化来培育“新师范”人才的具体路径。首先,学科内的深度融合是培育主动学习型教师的关键。通过“内联”与“跨界”的方式,实现同一学科的知识融合,促使师范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其次,学科间的高度关联是培育一专多能型教师的重要手段。文章建议通过主题式教学与项目化学习,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培养师范生的跨学科能力。最后,“学科+”综合育人是培育合作学习型教师的重要途径。通过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技术等要素深度融合,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综合育人。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师范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文章不仅指出了当前师范教育中的问题,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通过学科整体优化来培养具备多种核心素养的“新师范”人才。这对于推动师范教育的现代化、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文章还强调了教师在未来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在情感交流、创造性解决问题和跨学科教学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些观点为未来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亮点:
本文的亮点在于其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师范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特别是文章提出的“新师范”人才观,强调了创造性、跨学科和协作能力的重要性,为未来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文章还通过具体的教育改革案例,如重庆市巴蜀小学的课程综合化改革,展示了跨学科教学的实际应用,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