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酸硫杆菌的磁性研究及磁小体生物矿化探讨

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DOI:10.1016/j.msec.2013.05.046

关于《Magnetic properties of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的学术报告

一、研究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文的主要作者包括Lei Yan、Shuang Zhang、Peng Chen、Weidong Wang、Yanjie Wang和Hongyu Li,作者分别隶属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这篇研究发表于《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期刊的第33卷(2013年),具体页码为4026–4031。


二、研究背景及目标

研究领域:
该研究主要属于生命科学与工程学、地球科学、纳米材料生物矿化(Biomineralization)、生物磁学(Biomagnetism)以及行星科学等领域。研究重点是对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以下简称At. ferrooxidans)磁性特性的全方位探讨。

研究背景:
磁小体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 MTB)是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的特殊微生物,其细胞具有内含磁小体的能力,而这些磁小体是由磁铁矿(Magnetite, Fe3O4)或黄铁矿(Greigite, Fe3S4)所组成的磁性晶体。磁小体细菌的发现引发了微生物学、地球化学和纳米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广泛研究。现有研究表明,At. ferrooxidans作为一种革兰氏阴性化能自养细菌,能够通过氧化亚铁离子和硫化物产生能量,并具备合成磁小体的能力。但其磁学性质尚未完全厘清。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利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全面研究At. ferrooxidans磁性特性以及磁小体的生物矿化过程,从而为后续科研探索和工业应用提供新的见解。


三、研究流程及方法

研究流程包含多个环节,具体环节和方法如下:

1. 微生物培养与样本制备:
At. ferrooxidans BY-3 株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含铁离子(Fe²⁺)和硫元素的9K培养基中培养,其初始菌浓度为1×10⁷个细胞/ml,在28°C下以120 rpm摇床培养。待铁离子氧化程度达到90%后,菌液经离心、稀酸清洗等步骤处理并收集,样本用于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磁小体提取。提取磁小体的方法参照以往文献,辅以超速离心和磁性分离。

2. TEM、SEM及XRD分析: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在TEM下观察At. ferrooxidans细胞形态及磁小体分布,发现单个细胞内含1至3个磁小体,且分布不规律。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测得磁小体粒径分布在10至60 nm之间,平均分布良好且无明显团聚现象。能量离散X射线光谱(EDX)证实磁小体主要由氧和铁元素构成,成分接近化学纯铁矿。
- X射线衍射(XRD):
XRD图谱表明磁小体的晶体结构为磁铁矿,且未观察到其他矿物相杂质。与标准数据库(JCPDS No. 19-0629)匹配,进一步验证其化学纯度高。

3. 磁学特性测试:
- 磁滞回线分析:
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 VSM)测得At. ferrooxidans样品在室温下的磁滞回线,提取饱和磁化强度(Ms)、剩磁磁化强度(Mrs)及矫顽力(Bc)等指标。
- 低温磁测量:
通过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磁强计测得样品的零场冷却(ZFC)与场冷却(FC)磁化曲线,以分析其磁小体链结构的完整性。

4. 磁热重(MTGA)分析:
在一定磁场(15 mT)和非磁场条件下对样品进行热重分析,观测样品的分解行为及其居里温度(Curie temperature)。


四、主要实验结果

结果一:磁小体形态与成分分析
TEM和SEM观察发现,At. ferrooxidans细胞内的磁小体数目较少,且排列较为无序。XRD和EDX结果均表明磁小体为高纯磁铁矿结构。

结果二:室温磁学性能
对焙烧后细胞(Calcined Cells)的磁学分析表明其饱和磁化强度Ms为2.64 emu/g,剩磁磁化强度Mrs与Ms之比(Mrs/Ms)为0.23,指示样品中具有较高含量的超顺磁性(Superparamagnetic, SP)粒子。

结果三:磁热重分析
在磁场条件下,样品的重量在454°C显著下降,表明焙烧细胞的居里温度为454°C,证明其具备铁磁性。

结果四:低温磁学性能
ZFC与FC磁化曲线在100 K左右出现分岔,标志样品存在Verwey相变(Verwey transition),验证磁铁矿小体的存在。然而δfc/δzfc比值仅为1.27,低于完整磁小体链的理论值(2.0),表明At. ferrooxidans中缺乏完整的磁小体链。


五、研究结论及意义

研究结论:
At. ferrooxidans具备合成磁铁矿磁小体的能力,但其单细胞内磁小体数量极少且排列无序;焙烧细胞表现出铁磁性且具高居里温度;磁小体在低温下具有Verwey转变,但缺乏完整的磁小体链结构。本文研究揭示了At. ferrooxidans磁小体的关键特性,并为磁小体合成的生物矿化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科研意义:
本研究首次全面报道At. ferrooxidans的磁学特性,为理解其磁小体的生物矿化过程、磁性行为及其在地质与工业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铺平道路。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构建生物技术(如磁性材料合成)、医学(如靶向药物输送)以及地球科学(如沉积物磁化)领域的新应用框架。


六、研究亮点

  • 通过多学科方法揭示了At. ferrooxidans细胞内磁小体的形态、成分及磁性行为。
  • 声明了At. ferrooxidans中存在超顺磁性磁铁矿的独特性。
  • 初次测定了At. ferrooxidans的居里温度及磁学参数,为其他同类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对比。

通过本研究,At. ferrooxidans的潜在应用前景被进一步扩展,如用于生物矿化模型系统或工业磁性颗粒的合成研究。未来旨在深入解析磁小体形成机制,可能带来更多科学与技术突破。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