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杜尔凯姆与韦伯论新信息和传播技术的社会影响

期刊:new media & societyDOI:10.1177/1461444813495157

类型b

学术报告:Durkheim 和 Weber 对新信息与传播技术(ICTs)社会影响的理论贡献

这篇论文由 Ralph Schroeder 和 Rich Ling 撰写,分别来自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文章发表于2014年的《New Media & Society》期刊上,旨在探讨社会学经典理论家 Émile Durkheim 和 Max Weber 的思想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新信息与传播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的社会影响。

主要观点及其阐释

1. Weber 和 Durkheim 的思想在当代 ICT 研究中的重要性

Schroeder 和 Ling 提出,尽管 Weber 和 Durkheim 并未直接讨论 ICTs,但他们的理论工具可以被扩展并应用于解释现代 ICTs 的社会作用。当前的研究往往忽视了这些经典理论家对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例如,在美国社会学界,关于传播技术的研究通常忽略了 Weber 和 Durkheim 的贡献(Katz, 2009)。这种忽视导致了现有理论框架的一个重要空白:即缺乏对日常生活中 ICTs 常规运作的关注。

支持证据包括:
- 马克思主义理论曾一度主导媒体研究,但如今其影响力逐渐减弱(Tomlinson, 1999)。
- 当前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虽然强调技术和文化之间的互动,但其分析局限于特定情境,难以提供更广泛的理论视角。

2. Weber 的“理性化”概念与 ICTs 的系统化管理

Weber 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化”(rationalization),这一过程描述了现代社会如何通过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取代价值导向的行为。Schroeder 和 Ling 将这一概念延伸到 ICTs 的使用中,认为 ICTs 已经成为一种“橡胶笼子”(rubber cage),既约束又赋能用户。具体而言,ICTs 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使得人们的关系维护和信息获取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常规化。

支持理论:
- Brubaker (1984) 解释了 Weber 的“去魅”(disenchantment)概念,指出科学和技术使世界失去神秘感,同时创造了新的结构(如官僚体系)。
- Gellner (1987) 进一步发展了“橡胶笼子”的比喻,表明技术不仅限于生产领域,还在消费领域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体验。

3. Durkheim 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概念及其在 ICTs 中的应用

Durkheim 区分了两种社会凝聚力形式:“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和“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前者基于相似性,后者则依赖于复杂分工下的相互依赖。Schroeder 和 Ling 提出了“新机械团结”(neo-mechanical solidarity)的概念,用以描述 ICTs 如何在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中重建亲密群体间的联系。例如,手机和社交媒体平台允许用户维持紧密的人际关系,即使身处不同地点。

支持证据:
- Lasén (2011) 和 Collins (2004) 扩展了 Durkheim 关于仪式互动(ritual interaction)的思想,强调共享实践如何促进社会凝聚力。
- Goffman 的微观社会学研究进一步补充了这一点,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小型仪式如何巩固人际关系。

4. ICTs 的双重角色:连接与隔离

作者还讨论了 ICTs 的矛盾性质。一方面,ICTs 被批评为可能导致个体孤立,例如 Turkle (2011) 认为过度依赖技术削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ICTs 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维系亲密关系的机会,例如通过短信、社交媒体或即时通讯保持联系。Schroeder 和 Ling 认为,这种矛盾反映了 ICTs 的“笼子”与“外骨骼”(exoskeleton)特性——它们既限制又赋权。

支持理论:
- Licoppe (2004) 提出了“持续存在”(connected presence)的概念,说明 ICTs 如何帮助用户跨越时空界限建立联系。
- Meyrowitz (1985) 强调电子媒介改变了社会行为模式,但并未完全取代传统互动方式。

5. 宏观与微观视角的结合

最后,Schroeder 和 Ling 强调,Weber 和 Durkheim 的思想能够将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例如,Weber 的“铁笼”(iron cage)概念揭示了 ICTs 在组织层面的作用,而 Durkheim 的“仪式互动”理论则关注个人层面的情感联结。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理解框架,用于分析 ICTs 如何塑造现代社会。

支持理论:
- Luhmann (2000) 提出,大众媒介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和经济系统提供合法性输入,这与 Weber 和 Durkheim 的观点相吻合。
- Habermas 和 Castells 的理论则聚焦于 ICTs 的解放潜力,而本文作者主张回归日常生活的常规运作来理解其真实影响。

文章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的重要意义在于重新审视了经典社会学理论对现代 ICTs 研究的适用性,并填补了现有理论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通过整合 Weber 和 Durkheim 的思想,Schroeder 和 Ling 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有助于理解 ICTs 在宏观结构与微观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此外,本文还提醒研究者不要忽视技术的日常使用,因为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活动构成了社会变革的基础。

这篇文章不仅为 ICTs 的社会影响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还呼吁学术界更加关注技术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综合性的方法论对于未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