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果蝇三维上皮形态发生中微管膜突起网络的程序化分解

期刊:The EMBO JournalDOI:10.1038/s44318-023-00025-w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与机构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包括Ngan Vi Tran、Martti P. Montanari、Jinghua Gui、Dmitri Lubenets、Léa Louise Fischbach、Hanna Antson、Yunxian Huang、Erich Brutus、Yasushi Okada、Yukitaka Ishimoto、Tambet Tõnissoo和Osamu Shimmi。研究团队来自多个机构,包括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生物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心、东京大学细胞生物学与物理学系以及日本秋田县立大学机器智能与系统工程系。该研究于2024年1月23日发表在《The EMBO Journal》期刊上。

学术背景
本研究属于发育生物学领域,重点关注三维(3D)组织形态发生的细胞机制。动物发育过程中,细胞形状的动态变化如何导致复杂的三维组织形态发生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果蝇(Drosophila)翅膀发育是一个经典的模型,用于研究组织形态发生的遗传控制。本研究通过活体成像技术,揭示了果蝇翅膀发育过程中一种独特的细胞结构——基于微管(microtubule, MT)的膜突起网络,命名为“平面间Amida网络”(Interplanar Amida Network, IPAN)。IPAN连接了翅膀上皮的两层,通过基底突起维持细胞间接触,并在随后的解离过程中协调组织增殖。研究旨在阐明IPAN在三维形态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研究流程
研究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活体成像技术的开发: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活体成像协议,用于观察果蝇蛹期翅膀的发育过程。通过切除蛹壳的一部分并在暴露的翅膀表面涂抹碳氢油,防止脱水,随后将蛹固定在盖玻片上进行活体成像。
2. IPAN的结构与动态观察:利用表达GFP标记的α-微管蛋白(α-tubulin)和LifeAct-Ruby(标记肌动蛋白)的果蝇蛹翅膀,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PAN的结构。研究发现,IPAN由垂直的微管突起和侧向的丝状伪足样结构组成,形成了一种三维网状结构。
3. IPAN的解离与细胞分裂的协调:通过时间序列成像,研究团队发现IPAN的解离涉及微管突起的退化,随后细胞进入有丝分裂。这一过程在翅膀上皮的两层中协调进行,确保了组织的同步增殖。
4. 微管稳定性的调控实验:研究团队通过条件性表达微管稳定因子人类tau蛋白(htau)和微管切断因子katanin-60(kat60),探讨了微管稳定性对IPAN解离和细胞分裂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管的动态变化在协调有丝分裂中起关键作用。
5. G2/M转换的自主性研究:通过敲低G2/M转换的关键调控因子string(stg)和polo激酶,研究团队发现G2/M转换在翅膀上皮的两层中独立进行,进一步支持了IPAN介导的组织增殖机制。

主要结果
1. IPAN的结构与功能:IPAN由垂直的微管突起和侧向的丝状伪足样结构组成,连接了翅膀上皮的两层。IPAN在早期膨胀阶段通过基底突起维持细胞间接触,随后在解离过程中协调组织增殖。
2. IPAN的解离与细胞分裂:IPAN的解离涉及微管突起的退化,随后细胞进入有丝分裂。这一过程在翅膀上皮的两层中协调进行,确保了组织的同步增殖。
3. 微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条件性表达htau和kat60,研究团队发现微管的动态变化在协调有丝分裂中起关键作用。稳定微管会延迟IPAN的解离,减少有丝分裂细胞的数量,而切断微管则会导致IPAN的提前解离,增加有丝分裂细胞的数量。
4. G2/M转换的自主性:敲低stg和polo激酶表明,G2/M转换在翅膀上皮的两层中独立进行,进一步支持了IPAN介导的组织增殖机制。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揭示了IPAN在果蝇翅膀三维形态发生中的关键作用。IPAN通过微管和肌动蛋白的动态变化,协调了翅膀上皮两层的细胞分裂和组织增殖。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三维组织形态发生机制的理解,还为研究其他生物系统中的类似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研究开发的活体成像技术为未来研究细胞形状变化对组织形态发生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研究亮点
1. IPAN的发现:首次在果蝇翅膀发育中描述了一种基于微管的膜突起网络,并命名为IPAN。
2. 活体成像技术的创新: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活体成像协议,能够实时观察果蝇蛹期翅膀的发育过程。
3. 微管动态与细胞分裂的协调机制:揭示了微管动态变化在协调有丝分裂和组织增殖中的关键作用。
4. G2/M转换的自主性:证明了G2/M转换在翅膀上皮的两层中独立进行,进一步支持了IPAN介导的组织增殖机制。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探讨了IPAN在病理条件下的潜在作用,例如通过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 TNTs)进行细胞间物质运输的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细胞间通讯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上是对该研究的全面报告,涵盖了研究的背景、流程、结果、结论及其科学价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