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从译创到迻译:郭沫若译介爱尔兰文学的路径

期刊:外国语言文学

本文属于类型b,即一篇学术论文,但并非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而是一篇关于郭沫若译介爱尔兰文学的路径的学术研究。

本文的主要作者是曹波,来自湖南师范大学。该论文发表在《外国语言文学》2025年第1期。论文的主题是探讨郭沫若从译创到迻译的路径,分析他如何通过翻译和创作引入爱尔兰文学,并探讨这一过程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首先,论文介绍了郭沫若与爱尔兰文学的结缘背景。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日本“新思潮”学者和好友田汉的影响,间接接触到了爱尔兰文学。1920年是郭沫若了解爱尔兰文艺复兴和书写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关键一年。他在《晨安》一诗中提到了“爱尔兰的诗人”,并在《胜利的死》中直接转述了爱尔兰独立运动领袖绝食斗争的过程。1925年,郭沫若翻译了《约翰·沁孤的戏曲集》,这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的转向。

其次,论文详细分析了郭沫若与爱尔兰文学的三个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晨安》一诗,该诗是郭沫若在日本接受爱尔兰现代文学启蒙的证据之一。诗中提到的“爱尔兰的诗人”可能指的是叶芝(Yeats),尽管郭沫若并未在诗中明确提及叶芝的名字,但通过日本学者的著述和田汉的来信,郭沫若对叶芝有所了解。第二个节点是《胜利的死》,该诗是郭沫若根据日本媒体报道的爱尔兰独立运动领袖马克司威尼(Terence MacSwiney)绝食斗争的新闻创作的。郭沫若在诗中不仅翻译了新闻报道,还加入了大量的个人情感和创作,使得这首诗成为译创的典型代表。第三个节点是《约翰·沁孤的戏曲集》的翻译,这是郭沫若翻译爱尔兰文学的高峰之作。辛格(John M. Synge)的戏剧聚焦爱尔兰西部农村的困苦生活,展现了百姓的坚忍、虔诚和无奈,这与郭沫若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相契合。

接着,论文探讨了郭沫若从译创到迻译的翻译思想演变。在《胜利的死》中,郭沫若采用了编译和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而在《约翰·沁孤的戏曲集》中,他则更多地采用了“归化”策略,即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中国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例如,他将“the gods save you”译为“好久不见了”或“多谢你了”,将“god bless you”译为“恭喜发财”。这种翻译策略不仅使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体现了郭沫若在翻译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最后,论文总结了郭沫若译介爱尔兰文学的轨迹,指出他从早期的自由体诗创作到后期的严格律诗翻译,展现了他翻译思想的演变。这一历程不仅反映了郭沫若个人的翻译实践,也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翻译爱尔兰文学,郭沫若不仅为中国读者引入了新的文学形式和思想,也为中国新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它详细梳理了郭沫若译介爱尔兰文学的路径,揭示了他从译创到迻译的思想演变过程,并探讨了这一过程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通过分析郭沫若的翻译实践,本文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郭沫若文学成就的理解,也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的亮点在于,它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郭沫若在翻译爱尔兰文学中的创造性实践,尤其是他在翻译中采用的“归化”策略,展示了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此外,本文还通过对郭沫若翻译思想的演变进行梳理,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