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

期刊:国际新闻界DOI:10.13495/j.cnki.cjjc.2018.12.006

本文属于类型b,即一篇学术论文,但不是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而是一篇理论探讨性文章。

作者及机构:本文由孙玮撰写,孙玮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本文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18年12月刊。

主题:本文从存在现象学、技术现象学、后人类理论出发,结合移动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媒体实践,探讨了身体议题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基本状况,以及其对传播学创新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文章聚焦于交流者的身体,描述了传播主体从意识主体、身体-主体到智能主体的演变过程,并阐释了传播与多种身体形式、多重在场方式的复杂关系。

主要观点及论据

  1. 身体在传播学中的重返

    • 背景:传播学对身体的关注主要源于移动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这些技术从不同方向突出了身体元素在人类社会各领域的重要性,传播领域也不例外。
    • 重返的意义:传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从未脱离身体,但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未能将身体维度纳入研究视阈。所谓“重返”,意味着传播研究必须挖掘学术思想中的身体理论资源,关注新技术激发的身体变革,并将身体作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面向。
  2. 被激活的身体

    • 身体在传播学中的缺席与在场:主流传播学常常将身体视为需要克服的障碍,认为信息的远距离传递必须打破身体的束缚。然而,当前媒介技术的变化,如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得身体在传播研究领域被激活。
    • 身体观的转变:存在现象学将身体视为主体,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是两者的融合,打破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身体观。这种身体观认为身体是连接人与世界的媒介,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
  3. 理性意识主体与身体-主体:在场与远程在场

    • 去身体化的趋势:主流传播学的去身体化预设体现在“传播”和“媒介”两个关键词的涵义中。传递观认为媒介必须外在于身体,才能进行远距离传递。主流传播学将交流者确定为理性意识主体,完全失去了身体。
    • 身体-主体论的意义:身体-主体论申明了身体在场的重要性,指出大众媒介突出理性意识远程在场作为一种存在方式的危险与弊端。身体-主体论成为重新理解传播、媒介的重要途径。
  4. 赛博人:智能主体的虚拟远程在场

    • 身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复制:人类突然拥有了多个身体,身体形式呈现多元化状态。虚拟技术造就了新型主体——智能身体,即赛博人。赛博人作为主体的传播实践,创造了与意识主体、身体-主体完全不同的在场状态。
    • 智能身体的传播实践:智能身体的传播实践将主体卷入一个重新定义和建构的过程。赛博人的主体性是在身体实践中得以构成、获得体现的。移动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充分体现了身体实践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探讨身体在传播学中的重要性,揭示了传播与身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传播研究必须回归身体世界,将自身重新放置到当前智能主体的世界中,才能重建传播与人类存在的根本性关联。这一探讨不仅对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类传播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

亮点: - 本文从存在现象学、技术现象学、后人类理论等多个理论视角出发,系统地探讨了身体在传播学中的重要性。 - 文章通过描述传播主体从意识主体、身体-主体到智能主体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传播与多种身体形式、多重在场方式的复杂关系。 - 本文提出了“身体实践”这一概念,强调传播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话语实践,必须转向身体实践,这一观点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