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空胃感和烦人的饥饿感:消化不良患者的两项相关临床表现

期刊: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DOI:10.1007/s10620-025-08973-5

该研究由Francisco Alejandro Félix Téllez、José María Remes Troche、Ana Luisa Mateos Viramontes、Alex René Sandoval Avilés、Héctor Ricardo Ordaz Álvarez、José Antonio Velarde Ruiz Velasco和Ángel Ricardo Flores Rendon共同完成,分别来自墨西哥的多个研究机构,包括Veracruz大学医学研究所、Mexicali地区胃肠病学和高级内窥镜单位以及Guadalajara的Fray Antonio Alcalde医院。该研究于2025年发表在《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期刊上。

学术背景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烧灼感、早饱感和餐后饱胀感。尽管罗马IV(Rome IV)标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提供了诊断依据,但其症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仍给临床诊断带来挑战。特别是“空腹感”(empty stomach sensation)和“烦饿感”(bothersome hunger sensation)这两种症状在患者中普遍存在,但在临床研究中却较少被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两种症状在消化不良患者中的流行率及其与胃肠-脑交互障碍(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DGBI)的关联。

研究流程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墨西哥西北部进行,共调查了1,211名参与者。研究通过连续抽样方法在公共场所(如商场、公园和娱乐中心)招募参与者。所有参与者均自愿参加,并在口头和书面知情同意后完成问卷调查。

数据收集

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数据、合并症、用药情况、饮食习惯、胃肠症状、罗马IV标准以及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为了确保症状的准确性,研究使用图示(pictograms)和7点Likert量表评估消化不良症状的严重程度。具体评估的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感、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腹胀、恶心、呕吐、反流、空腹感和烦饿感。

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依据罗马IV标准,但未排除器质性病因,也未进行诊断性内窥镜检查。焦虑和抑郁的诊断依据HADS评分,得分≥11分者被认为存在相应的精神障碍。

数据分析

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技术,连续变量以均值和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以比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拟合优度检验采用Hosmer-Lemeshow和卡方检验,结果以比值比(odds ratio, 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表示,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定量变量通过Shapiro-Wilk检验和Levene检验进行分布分析,根据分布情况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主要结果

消化不良的流行率

在1,211名参与者中,消化不良的流行率为39.1%(n=473)。其中,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是最常见的表型,占42.7%(n=202),其次是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33.4%, n=158)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23.9%, n=113)。

空腹感和烦饿感的流行率

在消化不良患者中,空腹感的流行率为43.8%(n=207),而在非消化不良者中仅为12.6%(P<0.001)。烦饿感在消化不良患者中的流行率为25.4%(n=120),而在非消化不良者中为5.6%(P<0.001)。这两种症状均与上腹痛综合征、餐后不适综合征、重叠综合征、焦虑障碍及其他胃肠症状显著相关。

多变量分析

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空腹感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显著相关(OR=1.87, 95% CI: 1.19-2.95, P=0.007)。此外,空腹感还与上腹痛综合征(OR=1.88, 95% CI: 1.12-3.15, P=0.016)、餐后不适综合征(OR=2.22, 95% CI: 1.43-3.45, P<0.001)和重叠综合征(OR=3.45, 95% CI: 2.20-5.40, P<0.001)显著相关。烦饿感也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显著相关(OR=1.78, 95% CI: 1.03-3.07, P=0.038),并且与上腹痛综合征(OR=4.02, 95% CI: 2.17-7.45, P<0.001)、餐后不适综合征(OR=2.53, 95% CI: 1.43-4.48, P=0.001)和重叠综合征(OR=5.30, 95% CI: 3.07-9.16, P<0.001)显著相关。

结论

研究表明,空腹感和烦饿感在消化不良患者中普遍存在,但常被忽视。这两种症状与多种消化不良表型及焦虑障碍显著相关,提示它们在胃肠-脑交互障碍中可能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本研究为理解这些症状的机制及其在临床管理中的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亮点

  1. 大样本量:本研究纳入了1,211名参与者,为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症状评估的创新:通过图示和Likert量表评估症状,提高了症状描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新症状的探索:首次系统研究了空腹感和烦饿感在消化不良患者中的流行率及其临床意义。
  4. 多变量分析: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揭示了这些症状与多种消化不良表型及焦虑障碍的复杂关系。

研究意义

本研究不仅填补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谱中的空白,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特别是在探讨这些症状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对临床管理的影响方面。此外,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消化不良时,应更加关注这些常被忽视的症状,以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