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即科学论文,但不是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生成的学术报告:
《老年慢性失眠慢病管理指南》 是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发起并组织专家撰写的指南,旨在为老年慢性失眠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该指南于2023年10月发表在《中西医结合研究》第15卷第5期,涵盖了老年慢性失眠的定义、流行病学、疾病评估、中医辨识、健康教育、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疾病管理与自我管理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该指南主要内容的详细介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的睡眠问题日益突出。研究表明,40%~70%的老年人存在睡眠障碍,这不仅导致社会功能下降、跌倒风险增加,还增加了痴呆、焦虑抑郁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老年慢性失眠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显著,但目前缺乏专门的管理指南。基于此,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组织专家撰写了本指南,旨在为老年慢性失眠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失眠被定义为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环境,患者仍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慢性失眠的诊断标准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症状,且每周出现3次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全球睡眠障碍率高达27%,中国城市老年人群中失眠患病率为43.90%~53.89%,其中慢性失眠患病率为21.84%。高龄(75~89岁)患者的持续性失眠患病率高达33.33%。
老年慢性失眠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因素、躯体疾病、药源性因素、心理因素以及行为和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如松果体功能减退、褪黑素分泌减少、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下降等;躯体疾病如疼痛、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药源性因素如激素类药物、利尿药、催眠药等;心理因素如孤独、抑郁、焦虑等;行为和环境因素如白天小睡、睡眠环境不佳等。
中医将失眠归为“不寐”范畴,认为其病因包括营卫失调、阴阳失衡、脏腑衰退等。中医辨证论治主要从病位、虚实、病情轻重久暂等方面进行。实证包括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不和等;虚证包括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脾肾阳虚等;虚实错杂证包括阴虚阳亢、寒热错杂和气虚血瘀等。
健康教育是老年慢性失眠管理的重要环节,内容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危害、治疗目标、生活方式干预等。教育形式包括个人教育、小组宣传、社区活动、线上讲座等。生活方式干预强调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避免白天小睡、睡前不饮用浓茶或咖啡、保持适宜的睡眠环境等。
药物治疗是老年慢性失眠管理的重要手段,但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指南推荐的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包括唑吡坦和右佐匹克隆;苯二氮卓类药物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应尽量短期使用;褪黑素类药物如雷美替胺适用于55岁以上患者;抗抑郁药物如多塞平、曲唑酮等可用于治疗伴发抑郁或焦虑的失眠患者。
非药物治疗包括传统中医方法和物理干预。传统中医方法如体针、头皮针、耳针、腹针、电针、埋线、灸法、推拿、穴位注射、拔罐、穴位敷贴、耳穴压豆等;物理干预如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脑电生物反馈、光疗、高压氧、体外反搏、静电治疗、智能虚拟现实心身训练系统等。
心理干预是老年慢性失眠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核心方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疗法和放松疗法。CBT-I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睡眠习惯,从根本上改善失眠症状。
指南强调老年慢性失眠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参与。患者应加强自我管理,如记录睡眠日记、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复诊等。
《老年慢性失眠慢病管理指南》为老年慢性失眠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指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用于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指南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老年慢性失眠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指南的亮点在于其全面性和实用性,涵盖了老年慢性失眠的各个方面,包括定义、流行病学、影响因素、中医辨识、健康教育、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疾病管理与自我管理等。指南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提供了多学科协作的管理模式,强调了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的长期性。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老年慢性失眠的发病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加强多学科协作,推动指南的实施与推广,为老年慢性失眠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这篇指南为老年慢性失眠的管理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