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莉(Han Xiaoli)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她于2018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发表了题为《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基层妇女干部的培养》的学术论文。该论文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如何在华北根据地培养基层妇女干部,以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论文通过分析中共在干部培养中的策略、方法和挑战,揭示了中共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和妇女干部的特点,灵活调整培养方式,成功建立起一支迅速壮大并发挥实际作用的基层妇女干部队伍。
论文首先回顾了中共在干部培养方面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共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认为干部队伍是赢得民众支持和革命胜利的关键。然而,尽管中共早期提出解放和发动妇女的主张,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妇女动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女工和知识女性阶层。抗战爆发后,随着华北各根据地的建立,中共妇女工作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培养妇女干部成为新时期妇女工作的核心任务。
论文详细阐述了中共在华北根据地培养基层妇女干部的具体策略。首先,中共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发动,迅速扩大了妇女干部队伍。在根据地建立初期,女学生成为中共妇女干部培养的主要对象。中共利用与阎锡山政府合作的机会,在太原组织了“山西军政训练班”,吸引了大批来自北平、天津、上海及山西本省的进步女学生。训练结束后,这些学员被派往地方工作,成为华北根据地最早的妇女干部。此外,随着八路军进入华北,一些因战争返乡的女学生也在亲友或八路军的帮助下加入革命队伍,成为基层妇女干部的主力。
在女学生之外,中共还提出了“干部地方化”的要求,鼓励从农妇积极分子中培养干部。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家庭、社会的舆论压力,农妇对参与革命工作存在顾虑。为了解决基层妇女干部短缺的问题,中共通过行政手段从乡村社会中选拔敢于说话行事的妇女,或从已有干部的亲朋、同学中物色和培养干部。尽管这些措施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了干部队伍,但也带来了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在实现了干部数量的增长后,中共通过干部训练班的方式提高妇女干部的素质。干部训练班是中共解决基层干部缺乏、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方法。抗战时期,中共制定了干部轮训制度,要求各级组织建立训练班,党员、干部轮流接受训练。华北各根据地妇女干部队伍壮大后,组织干部训练班也被运用到妇女干部的培养中。训练班的内容和方式根据干部的不同层次和需求进行调整,县级干部训练班注重理论学习和政治觉悟的提高,而村级干部训练班则更注重实际工作和具体技能的培训。
论文还探讨了中共如何指导基层妇女干部的工作方式。根据地妇女运动在开展之初,并未得到乡村社会的热烈响应,男性成员对妇女参与社会活动表示不满,妇女自身也缺乏权利意识和参与的自觉性。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中共鼓励妇女干部以斗争方式扩大妇女组织在基层社会的影响,树立威信。然而,这种斗争方式也带来了过“左”问题,导致民众反感。中共及时纠正了这些错误,调整了妇女工作的方向,建议基层妇女干部采取更温和的方式争取家庭团结,化解矛盾。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女性身份给妇女干部带来的种种困境。妇女干部在工作中不仅要面对生理上的挑战,如疾病和生育问题,还要应对传统性别观念带来的压力。中共通过制定保护措施和思想引导,尽可能地帮助妇女干部克服这些困难。例如,晋察冀边区发布了关于保护政民妇女干部及其婴儿的决定,对妇女干部的卫生费、生育补助费、婴儿保育费、产假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中共还强调地方政府和男性干部要理解妇女干部的困难,给予她们照顾和帮助。
论文的结论指出,中共在华北根据地培养基层妇女干部的过程中,既遵循了一贯的干部培养思路,又根据实际工作和妇女干部的特点进行了灵活调整。这种培养方式使得根据地基层妇女干部队伍能够迅速壮大并切实发挥作用。论文还强调,基层妇女干部的培养是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经验对中共革命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该论文的亮点在于它详细分析了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和妇女干部的特点,灵活调整培养策略,成功建立了一支迅速壮大并发挥实际作用的基层妇女干部队伍。论文不仅揭示了中共在干部培养中的策略和方法,还深入探讨了女性身份给妇女干部带来的种种挑战以及中共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当代妇女干部培养提供了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