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大型二维平面相控阵天线的振动-姿态集成控制

期刊: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DOI:10.1016/j.ast.2025.110030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研究作者与机构
本研究由Li Pei、Liu Xiang、Cai Guoping、Sun Jun和Zhu Dongfang共同完成。作者分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上海市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市空间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发表在《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日期为2025年。

学术背景
本研究属于航天工程领域,聚焦于大型二维平面相控阵天线的振动与姿态一体化控制。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器结构朝着更轻、更大、更精确的方向发展。相控阵天线在目标观测、识别和跟踪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其复杂的设计、低频密度和显著的耦合效应使得动态分析和控制设计极具挑战性。本研究的背景知识包括相控阵天线的动态建模、姿态控制和振动控制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提出一种新型的大型二维平面相控阵天线,并探讨其动态建模和主动控制方法,以解决天线在空间部署和运行中的振动和姿态控制问题。

研究流程
本研究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 天线结构描述与动态建模
研究首先详细描述了二维平面相控阵天线的结构,包括其姿态和振动执行器。随后,使用混合坐标法和速度变分原理推导了天线的刚柔耦合动态模型。该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使用壳单元、梁单元和缆索单元分别模拟天线的平板、桁架和缆索部分。
2. 控制器设计
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缆索执行器的振动-姿态一体化控制策略。控制器结合了计算力矩法、线性二次调节器(LQR)和Bang-Bang控制理论。LQR控制器用于优化控制策略,而Bang-Bang控制器用于处理缆索执行器的单向饱和特性。此外,研究还设计了模态滤波器,用于从物理坐标中提取模态坐标。
3. 执行器位置优化
研究使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优化了执行器的位置。优化目标是通过最大化系统的可控性指标来确定执行器的最佳分布位置。优化过程包括初始化粒子群位置、迭代优化和最终确定执行器位置。
4. 数值仿真验证
研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模型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仿真包括天线动态响应的计算、与工业软件(如Abaqus和Adams)的对比分析,以及天线在优化执行器位置和规划运动路径下的响应分析。

主要结果
1. 动态建模结果
研究表明,所提出的天线模型具有低频密度和强刚柔耦合特性。通过有限元分析和软件仿真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2. 控制器性能
振动-姿态一体化控制器能够有效抑制天线振动,并保持高精度的方向控制。LQR和Bang-Bang控制器的结合显著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效率。
3. 执行器优化结果
优化后的执行器位置显著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使用15个执行器即可实现系统的有效控制,进一步增加执行器数量对控制效果的提升有限。
4. 数值仿真结果
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模型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天线的动态响应与工业软件仿真结果一致,优化执行器位置显著缩短了系统的稳定时间。

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大型二维平面相控阵天线,并详细探讨了其动态建模和主动控制方法。通过刚柔耦合动态模型、振动-姿态一体化控制器和执行器位置优化,研究有效解决了天线在空间部署和运行中的振动和姿态控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能够显著抑制天线振动,并保持高精度的方向控制。此外,优化执行器位置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效率。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结构设计
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二维平面相控阵天线结构,能够实现双向扫描,扩大了扫描范围。
2. 控制策略创新
研究结合了LQR、Bang-Bang控制理论和计算力矩法,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振动-姿态一体化控制策略。
3. 执行器优化方法
研究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了执行器位置,显著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效率。
4. 模型验证
研究通过数值仿真和工业软件对比,验证了所提出模型和控制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探讨了缆索执行器在大型空间柔性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为其他大型低频柔性空间结构的控制提供了参考。此外,研究提出的机械补偿方法与电气补偿方法结合,显著提高了平面相控阵天线的观测精度。


这篇报告详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流程、结果和结论,突出了研究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