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始研究的学术论文。以下是对该研究的详细介绍:
主要作者及研究机构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包括Jenna L. Spring(多伦多大学医学院)、Anne Winkler(埃默里大学病理学系)和Jerrold H. Levy(杜克大学医学院心胸麻醉与重症监护科)。研究发表在《Clin Lab Med》期刊,具体时间为2014年。
学术背景
本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是重症监护医学和凝血系统研究。D-二聚体(D-dimer)是凝血系统激活的标志物,首次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在多种临床情况下,如静脉血栓栓塞(VTE)、创伤、手术、感染等,D-二聚体浓度会升高。然而,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通常伴有多种复杂情况,如肾功能不全、抗凝治疗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D-二聚体的浓度及其作为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价值。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ICU患者中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为预后标志物的作用。
研究流程
1. 研究对象:研究纳入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15日期间在埃默里大学医院心胸ICU住院的144名患者,这些患者在ICU期间至少有一次D-二聚体检测记录。
2. 数据收集: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性收集患者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种族、ICU入院原因、D-二聚体浓度、肌酐值、是否接受透析治疗等信息。
3. 实验方法:使用两种自动化定量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STA Liatest D-dimer assay和Innovance D-dimer assay。
4. 数据分析:根据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KD-EPI)公式计算患者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将患者按eGFR分为五类。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简单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数据。
主要结果
1. D-二聚体与肾功能的关系:研究发现,D-二聚体浓度与肾功能显著相关,肾功能衰竭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最高。具体数据表明,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中,D-二聚体浓度的中位数为4326 ng/ml,而未接受透析但eGFR<15 ml/min的患者中位数为6301 ng/ml。
2. D-二聚体与性别的关系:女性患者的D-二聚体峰值显著高于男性,女性中位数为4088 ng/ml,男性为2702 ng/ml。
3. D-二聚体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D-二聚体浓度与院内死亡率无显著相关性。存活患者的D-二聚体峰值中位数为2814 ng/ml,死亡患者为3456 ng/ml。
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ICU患者中系统探讨了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预后价值。研究发现,肾功能不全与D-二聚体浓度显著相关,女性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高于男性,但D-二聚体浓度不能预测ICU患者的院内死亡率。这些结果为ICU患者中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研究亮点
1. 首次在ICU患者中系统研究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因素。
2. 揭示了肾功能不全与D-二聚体浓度的显著相关性。
3. 发现女性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男性。
4. 否定了D-二聚体浓度作为ICU患者院内死亡率预测标志物的价值。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指出,ICU患者中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普遍性可能限制了其在排除VTE中的诊断价值,但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中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建议未来应开展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探讨D-二聚体在其他临床场景中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