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狨猴视网膜中央凹细胞类型的进化与发育特化研究

期刊:pnasDOI:https://doi.org/10.1073/pnas.2313820121

类型a

研究作者与发表信息
这项研究由Lin Zhang、Martina Cavallini、Junqiang Wang等主要作者完成,他们分别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眼科与斯坦眼科研究所(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nd Stein Eye Institute, David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Department of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及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Center for Brain Science and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该研究于2024年4月10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标题为“Evolutionary and Developmental Specialization of Foveal Cell Types in the Marmoset”。

学术背景
这项研究属于神经科学和视觉科学领域。灵长类动物的高分辨率视觉依赖于视网膜中一个称为中央凹(fovea)的小区域。中央凹是灵长类特有的结构,对视觉功能至关重要,但其细胞组成和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此外,中央凹的发育过程及其进化起源也存在许多未解之谜。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狨猴(marmoset)视网膜中的中央凹和周边视网膜的细胞类型,揭示灵长类中央凹的进化和发育特性。狨猴是一种早期分化的灵长类动物,其小型体型、短妊娠期和遗传可操作性使其成为研究视觉系统的理想模型。

研究流程
研究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 样本采集与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
    研究团队从新生和成年狨猴的眼睛中分离出中央凹和周边视网膜细胞,并使用10x Genomics平台进行高通量单细胞RNA测序。为了减少光散射的影响,中央凹样本未经过预处理,而周边视网膜样本则使用抗CD73抗体去除视杆细胞或用抗CD90抗体富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最终获得了29,169个中央凹和15,098个周边视网膜的高质量转录组数据。

  2. 数据分析与细胞分类
    使用无监督聚类方法将细胞分为六类主要细胞群:光感受器(PRs)、水平细胞(HCs)、双极细胞(BCs)、无长突细胞(ACs)、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和非神经元细胞(NN)。进一步细分后,共鉴定出68种细胞类型。

  3. 跨物种比较
    将狨猴中央凹细胞类型与人类和猕猴的数据进行整合和比较,以评估灵长类中央凹的保守性和特异性。研究团队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和高变基因(HVGs)映射方法,比较了三种灵长类动物中同源细胞类型的转录组相似性。

  4. 发育轨迹分析
    通过整合新生和成年狨猴的中央凹和周边视网膜数据,研究团队追踪了不同细胞类型的发育轨迹,并使用地球移动距离(EMD)和基因集富集分析(SGSEA)量化了区域和发育差异。

  5. 调控网络分析
    使用单细胞调控网络推断算法(SCENIC)识别了新生中央凹和周边视网膜中光感受器细胞的转录调控网络。结合单细胞ATAC-seq数据验证了关键转录因子(TFs)的染色质可及性和基因活性。

  6. 细胞间相互作用预测
    使用NicheNet算法预测了中央凹穆勒胶质细胞(MG)分泌的配体对光感受器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主要结果
1. 细胞图谱构建
研究团队成功绘制了成年和新生狨猴视网膜的细胞图谱,鉴定了68种细胞类型,涵盖了所有主要视网膜细胞群。这些细胞类型在狨猴、猕猴和人类之间高度保守,表明灵长类中央凹具有共同的细胞蓝图。

  1. 跨物种比较
    比较结果显示,狨猴、猕猴和人类的中央凹细胞类型在转录组水平上高度一致,但在某些特定细胞类型的比例上存在差异。例如,狨猴的侏儒RGCs(midget RGCs)比例最低,而猕猴和人类的ON型侏儒RGCs比例显著增加。

  2. 发育差异
    新生和成年狨猴的中央凹和周边视网膜细胞类型表现出显著的发育变化。特别是光感受器细胞和穆勒胶质细胞在形态发生和代谢途径上的差异最为明显。

  3. 转录调控网络
    新生中央凹光感受器细胞中富集了SOX6、BACH1等转录因子,而周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中则富集了SOX4和LHX3。这些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与其调控的下游基因密切相关,揭示了中央凹和周边视网膜细胞的分子分化机制。

  4. 细胞间相互作用
    NicheNet分析预测FGF9和CTGF等配体可能在中央凹光感受器细胞的形态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为未来研究中央凹发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结论与意义
这项研究首次全面解析了狨猴中央凹和周边视网膜的细胞组成和分子特性,揭示了灵长类中央凹的进化保守性和发育动态。研究结果不仅为理解灵长类高分辨率视觉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线索,还为研究黄斑变性等视网膜疾病提供了新的模型系统。此外,研究中开发的单细胞转录组和调控网络分析方法也为其他领域的细胞类型研究提供了参考。

研究亮点
1. 首次绘制了狨猴视网膜的细胞图谱,揭示了灵长类中央凹的高度保守性。
2. 发现了中央凹和周边视网膜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显著的分子差异,特别是在光感受器细胞和穆勒胶质细胞中。
3. 使用SCENIC和NicheNet等先进算法,揭示了中央凹细胞类型的转录调控网络和细胞间相互作用机制。
4. 提出了FGF9等配体在中央凹光感受器细胞发育中的潜在作用,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靶点。

其他有价值内容
研究团队还强调了狨猴作为视觉科学研究模型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探索人类视网膜疾病机制方面的潜力。此外,研究中使用的多种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如单细胞ATAC-seq和NicheNet)展示了多组学整合分析在细胞类型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