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文本中的语言变异与翻译中的语域概念

期刊:Frankfurt/ Main: Peter Lang Verlag

该文档属于类型b,是一篇学术论文,但不是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而是对翻译研究中语言变异和语域(register)概念的综述和讨论。

作者与发表信息
该文档的作者为Erich Steiner,发表于2004年,出版于《Translated Texts: Properties, Variants, Evaluations》一书中,由Peter Lang Verlag出版社出版。

主题与背景
本文的主题是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变异和语域(register)概念。文章探讨了文本作为语言系统的实例化,如何在特定语境下展现出语言变异,并分析了翻译文本与源文本之间的特殊关系。文章旨在通过语域这一概念,深入理解翻译过程中语言变异的挑战及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文本作为语言系统的实例化
文章指出,文本是语言系统在特定语境下的实例化,语境约束会在文本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是语言系统特定变体的索引。翻译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在于,翻译文本还受到源文本的约束。所有自然产生的文本都与其他文本存在某种互文关系,但翻译文本的互文关系是“作为某文本的翻译”,这是一种特殊且重要的关系。文章强调,翻译文本的语域不仅受到语境约束的影响,还受到源文本特征和翻译过程特征的影响。

  1. 语域的概念与应用
    语域(register)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用于描述语言变异的主要类型。语域通常分为三个主要维度: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语旨(tenor of discourse)和语式(mode of discourse)。文章详细讨论了每个维度的子变量及其在翻译中的挑战。例如,语场包括经验域、目标导向和社会活动;语旨包括代理角色、社会角色和社会距离;语式包括语言角色、交流渠道和媒介。文章指出,语域的多维性使得翻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变量的相互作用。

  2. 翻译中的语言变异与语域
    文章强调,语言变异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翻译文本的语域不仅受到源文本的影响,还受到目标语言和文化语境的影响。文章通过多个例子说明,翻译过程中语域的某些变量可能需要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特征。例如,源文本中的社会距离在翻译中可能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习惯进行调整。文章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语域的多维优化过程。

  3. 翻译与多语言文本生产的区别
    文章讨论了翻译与多语言文本生产的区别。翻译的核心特征是源文本对目标文本的约束,而多语言文本生产则不受这种约束。文章指出,翻译的目标是尽可能保持语域的稳定性,而多语言文本生产则可能根据目标语境的需要对语域进行较大调整。文章通过宗教文本和法律文本的翻译案例,说明在某些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翻译可能无法完全保持源文本的语域。

  4. 翻译中的社会与文化规范
    文章最后讨论了翻译中的社会与文化规范问题。文章指出,文本的语域可能符合读者的期望(无标记),也可能不符合(有标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处理文本的标记性,并根据目标文化的社会规范进行调整。文章强调,翻译的创造性在于如何在语言变异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下,找到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最佳平衡。

意义与价值
本文的意义在于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强调了语域在翻译中的核心作用。通过语域的概念,文章深入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语言变异的复杂性及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文章不仅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译者在实际翻译操作中如何处理语言变异和社会规范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文章对翻译与多语言文本生产的区分,为翻译的定义和范围提供了清晰的界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亮点
1. 文章通过语域的多维性,全面分析了翻译过程中语言变异的挑战。
2. 文章通过具体案例,生动地展示了翻译过程中语域调整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3. 文章对翻译与多语言文本生产的区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4. 文章强调了翻译中的社会与文化规范问题,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本文通过语域的概念,深入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语言变异的复杂性及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