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即一篇科学论文,但不是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以下是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本文的主要作者包括Lars Bernaerts、Liesbeth De Bleeker和July De Wilde,他们均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该论文发表于2014年,刊登在期刊《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上。
论文主题:本文的主题是“叙事与翻译”(narration and translation),探讨了叙事学(narratology)与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之间的交叉领域。文章旨在促进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对话,分析翻译过程中叙事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
主要观点及论据:
叙事学与翻译研究的交叉:
- 本文指出,尽管翻译学者在研究中涉及了叙事学的某些问题,但他们对叙事学理论的深入应用仍然有限。早期翻译研究主要关注宏观结构,而忽略了文本内部的叙事细节。近年来,翻译学者开始将叙事学方法引入研究,例如通过叙事交流模型(narrative communication model)来概念化译者的文本存在,或借用叙事学概念分析文学翻译中的叙事变化。
- 支持证据:文章引用了多个学者的研究,如Hermans(1996)提出的“译者声音”(translator’s voice)概念,以及Schiavi(1996)将“隐含译者”(implied translator)引入叙事交流模型的尝试。
翻译对叙事结构的影响:
- 文章强调,翻译过程不仅涉及语言和文化的转换,还可能影响叙事结构。例如,翻译中的时间、空间、视角和叙事声音的变化可能对目标文本的叙事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 支持证据:Bosseaux(2007)的研究分析了Virginia Woolf小说的法语翻译,发现翻译中的叙事距离(narrative distance)和视角(point of view)发生了变化。Czennia(1995)的研究则探讨了Joseph Conrad小说《Lord Jim》翻译中的视角同质化现象。
叙事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贡献:
- 本文认为,叙事学理论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分析工具,特别是认知叙事学(cognitive narratology)和修辞叙事学(rhetorical narratology)的见解。这些理论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翻译中的叙事变化及其对读者解读的影响。
- 支持证据:Boase-Beier(2014)的研究通过认知叙事学分析了Herta Müller小说的英译,探讨了翻译中思维过程(thought processes)的构建和读者重构的变化。
翻译在现实世界中的叙事重构:
- 文章还探讨了翻译如何重塑现实世界中的叙事。例如,Baker(2006)研究了政治冲突报道的翻译,分析了翻译如何通过叙事结构反映政治和伦理立场。Harding(2012)则结合社会叙事理论(socio-narrative theory),研究了俄罗斯和英语翻译中关于别斯兰人质事件的叙事变化。
- 支持证据:Baker和Harding的研究展示了翻译如何通过叙事重构影响社会对事件的解读。
虚构作品中的翻译现象:
- 本文还提到,叙事学研究中较少关注虚构作品中的翻译现象,尽管许多文学作品涉及多语言和多文化背景。例如,虚构作品中的“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现象,即叙述者将虚构的原始话语“翻译”为文本语言。
- 支持证据:Prince(2011)的研究探讨了虚构作品中翻译的主题、叙事和元叙事功能,指出这一现象在文学批评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探讨叙事学与翻译研究的交叉领域,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叙事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文本解读的影响。文章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还促进了叙事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对话。通过分析多个案例,本文展示了叙事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认知叙事学和修辞叙事学领域的贡献。此外,文章还强调了翻译在现实世界中叙事重构的重要性,为理解翻译的社会和文化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亮点: - 本文的重要发现在于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叙事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读者解读的深远影响。 - 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认知叙事学和修辞叙事学引入翻译研究,为分析翻译中的叙事变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 本文还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展示了翻译在现实世界中叙事重构的广泛影响,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