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新人文:何以必要?如何可能?

期刊:青年作家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即一篇学术论文,但并非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而是对文学观念演变及其与历史现实关系的深入探讨。以下是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作者与机构:何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发表时间与期刊:本文发表于《新人文》(第1辑)。

主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观念的演变,尤其是文学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并反思了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功能。

主要观点

  1. 文学观念的演变与分化: 本文首先回顾了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观念的演变,指出文学观念主要分为三种视域:一是“文学是人学”,强调自我、文学审美性和纯文学;二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借助“语言论转向”(linguistic turn)划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三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回应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借用西方理论如权力话语分析、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等。这些观念在文学研究中形成了不同的路径,但都未能充分承载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

  2. 文学与现实的脱节: 本文指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在新时期逐渐脱节,尤其是在李泽厚的知识规划中,文学逐渐脱离了具体的历史实践,转而依赖于“积淀论”美学,主体不再通过实践与现实互动,而是直接从人类文明成果中构建自身。这种转变使得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变得间接,文学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关注。

  3. 文学与历史的“想象性”关系: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想象性”关系,认为这种关系是特定知识架构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选择性突显。文学在现实政治过于强大的背景下,只能通过想象性编码来介入历史。然而,这种“想象性”关系并非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唯一关系,文学还可以通过更积极的路径介入现实。

  4. “缠斗性”知识工作的必要性: 本文提出,在当前的历史时期,知识工作亟需“缠斗性”,即与历史中最搅动人心的部分进行深入互动,而非仅仅停留在思想、哲学、政治或文化的层面。这种“缠斗性”知识工作有助于洞察历史构造机制,并为现代中国的知识工作定型提供基础。

  5. “新人文”的呼唤: 本文最后呼吁重新感觉一种“新人文”,以捕捉、描述当代社会中不可被轻易回收的痛楚、渴望和期待。这种“新人文”需要从多学科的视野出发,探寻对现实生命感受的含摄力和表述力,并以此重新激活现实感受力和穿透力。

论据与支持

  1. 文学观念的演变: 本文通过巴金与一位青年作家的对话,展示了作家对文学承载现实生活的期待,但新时期文学观念未能充分满足这种期待。李泽厚的知识规划进一步推动了文学与现实的脱节,使得文学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关注。

  2. 文学与历史的“想象性”关系: 本文通过分析《再解读》中的文章,指出这些文章虽然试图回到历史经验,但由于过多依赖西方后现代、后结构主义的语言论预设,未能真正逼近历史经验。这种“想象性”关系限制了文学对现实的介入能力。

  3. “缠斗性”知识工作的必要性: 本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指出单纯反省文学、哲学、政治或经济等某一部分,已经不足以应对当代社会的复杂问题。只有通过与历史的“缠斗”,才能洞察历史构造机制,并为知识工作提供新的路径。

  4. “新人文”的呼唤: 本文通过对当代社会生存感受的描述,指出各学科化的知识在今天的时代巨变中面临挑战。只有通过重新感觉“新人文”,才能捕捉、描述当代社会中不可被轻易回收的痛楚、渴望和期待。

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观念演变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文学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提出了“缠斗性”知识工作和“新人文”的呼唤。这些观点不仅为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当代知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其对文学观念演变的系统性梳理,以及对文学与历史现实关系的深刻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