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中医诊疗指南

期刊:中华中医药学会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24.05.049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中医诊疗指南》(Guideline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Endometriosis-Associated Pain)于2024年5月发表在《中华中医药学刊》(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第42卷第5期。该指南由陈景伟教授(通讯作者)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中医诊疗指南起草组编写,旨在规范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相关疼痛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权威性和实用性指导。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约70%-8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包括继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中医药在治疗内异症相关疼痛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但尚未形成行业公认的诊疗方案。因此,制定本指南旨在促进中医治疗内异症相关疼痛的标准化和科学化,推动中医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本指南的制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和共识会议,并结合中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药学及循证医学等多学科专家的意见,确保了指南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起草组通过文献研究预检索梳理了22个临床问题,经过专家访谈和临床调研,最终确定了18个主要临床问题,涵盖了内异症相关疼痛的概念、诊断、鉴别诊断、辨证分型、治疗原则、治法方药、中成药、中医外治法、预防与调护等方面。

指南首先明确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义,即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外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内异症相关疼痛主要包括继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等,属于中医“痛经”“经行腹痛”“癥瘕”范畴。诊断要点包括病史、症状、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腹腔镜检查等,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进行评估。

在辨证分型方面,指南提出了六种证型: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痰瘀互结证及气虚血瘀证,并针对每种证型详细描述了主症、次症及舌脉表现。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强调个体化治疗,经期活血祛瘀,非经期调节脏腑功能。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中西医结合或手术治疗。

在具体治疗方面,指南推荐了多种方药和中成药。例如,气滞血瘀证推荐膈下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证推荐少腹逐瘀汤或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肾虚血瘀证可选用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湿热瘀阻证推荐膈下逐瘀汤合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中成药方面,丹莪妇康煎膏、宫瘤消胶囊、少腹逐瘀颗粒等均被推荐用于内异症相关疼痛的治疗,并详细说明了其药物组成、用法用量及禁忌事项。

此外,指南还对中成药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证据分级,例如丹莪妇康煎膏在降低疼痛VAS评分、改善痛经症状及降低CA125水平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宫瘤消胶囊在缩小囊肿大小、降低疼痛评分及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用西药。

本指南的制定不仅填补了内异症相关疼痛中医诊疗标准的空白,还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权威、规范和实用的诊疗依据,对提升中医在内异症相关疼痛治疗领域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南的发布也为中医药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价值。

亮点方面,本指南首次系统性地整合了中医学和循证医学的证据,结合多学科专家意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诊疗方案。其临床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基于大量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确保了指南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此外,指南对中成药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证据分级,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