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shanjingwen基于逐点优化的快速确定性光学相控阵列校准方法

期刊: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DOI:10.37188/lam.2023.010

光束偏转控制新突破:基于逐点优化的光学相控阵快速确定性校准技术研究

本研究报告了一项由Jingwen Shan1, Hanyi Zhang1, Lijing Li1, Weijie Deng2 Mingjie Sun1,2*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题为Fast and deterministic optical phased array calibration via pointwise optimisation”,发表在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期刊2023年第4卷第10期。研究团队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工程系Beihang University)和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学术背景

光学相控阵(Optical Phased Array, OPA)作为非机械光束偏转控制装置,因其高指向性、高偏转效率、快速响应和无惯性等特点,在激光雷达(LiDAR)、自由空间光通信、多波束形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受制造工艺限制,波导结构误差会引入随机相位噪声,导致偏转光束质量下降,表现为角度偏差和能量效率降低等问题。

传统相位校准方法主要基于自适应光学原理,如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SPGD)、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等。这些方法虽然避免了波前检测和重构的复杂性,但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特别是在阵列单元数量增加时,由于优化问题的非凸性,算法性能显著下降。为解决这一,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逐点优化(pointwise optimisation)方法,通过分段校正策略实现快速确定性相位校准。

研究流程与技术方法

理论基础与系统构建

研究首先建立了基于铌酸锂(LiNbO3)调制器的OPA光束控制理论模型。在数学模型中: - 远场光强分布由衍射因子(α,与阵列单元宽度相关)和干涉因子(β,与相邻单元相位差相关)共同决定 - 通过外加电场改变铌酸锂波导折射率(电光效应),可实现光束偏转所需的相位调制(Δφ)

团队设计搭建了包含一维光波导相控阵的相位校准光学系统,核心部件包括: 1. 1550nm激光光源 2. 1×8单元LiNbO3光学相控阵(电极间距20μm,间隙宽度12μm) 3. 高精度位移装置(用于单元选择) 4. 320×256像素CCD红外相机(GH-SCS-02) 5. 14位D/A转换器(PCI-1724U)

逐点优化算法设计

该算法的核心创新在于将校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 全局遍历阶段:以较大步长(δv1=0.2V)扫描2π相位调制范围 2. 局部搜索阶段:以上一阶段最优值为中心,以小步长(δv2=0.04V)精细搜索

具体执行流程: 1. 初始化电压向量V=[0,0,…,0] 2. 对每个阵列单元k(从第二个开始顺序校准): - 阶段1:电压从0V扫描至V2π(约50次迭代),记录使衍射效率最大化的V1k_opt - 阶段2:在[V1k_opt-δv1/2, V1k_opt+δv1/2]范围内精细搜索(约50次迭代) 3. 更新单元k电压值为V2k_opt 4. 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单元校准完成

单元选择机械系统

为解决实验中的阵列单元选择问题,团队开发了创新性的机械系统: - 采用高精度位移装置控制阻挡结构 - 逐个遮蔽OPA出射光束实现单元选择 - 避免了传统光学开关的复杂性和信号弱的问题

主要研究成果

数值模拟验证

通过仿真,逐点优化方法展现出显著优势: 1. 衍射效率: - 最终优化衍射效率达28.68%,较传统CSPGD方法(27.34%)提高4.9% - 主瓣强度与旁瓣平均强度比显著改善

  1. 收敛速度优势

    • 达到目标效率(理论值的95%)仅需194次迭代,比CSPGD(400次)快53.5%
    • 相同迭代次数下效率平均提高6.7%
  2. 曲线特征

    • 各单元衍射效率变化呈现正弦波特征
    • 旁瓣抑制比曲线与衍射效率曲线变化趋势一致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系统验证结果与仿真高度吻合: 1. 衍射效率对比: - 逐点优化方法:27.48% - CSPGD方法:25.22%(提升9.0%)

  1. 鲁棒性表现

    • 各单元校准结果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
    • 对D/A转换误差和电压噪声不敏感
  2. 参数优化发现

    • 电压步长δv1>0.04V时效率显著下降
    • 两阶段迭代次数相同时效率最优
  3. 时间效率

    • 程序运行时间较CSPGD缩短.7%
    • 收敛速度提高53.5%

研究结论与价值

本研究表明,逐点优化方法通过确定性的分段校正策略: 1. 技术优势: - 结合全局搜索与局部优化的优点 - 有效避免了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 - 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和系统鲁棒性

  1. 应用价值

    • 为自动驾驶LiDAR系统提供了高精度、高效率的光束控制方案
    • 在自由空间光通信中可实现快速可靠的光束偏转
    • 系统硬件需求简单,具有成本效益
  2. 理论贡献

    • 建立了基于确定性优化的新型相位校准框架
    • 验证了单元顺序校准与全局联调的性能差异

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

    • 首次提出确定性逐点优化策略
    • 开发了创新的机械式单元选择系统
    • 证明了分段校准的最优参数配置
  2. 性能突破

    • 收敛速度提升超过50%
    • 衍射效率接近理论极限
    • 系统鲁棒性显著优于随机优化方法
  3. 实验验证

    • 数值仿真与实验结果高度一致
    • 考虑了实际系统中的电压误差和噪声影响
    • 提供了完整的参数优化指导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61922011、U21B2034)和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2022klomt02-02)的支持,为光学相控阵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高效可靠的相位校准解决方案,在光通信、激光雷达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