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单一原创研究的科学论文。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包括Xiaoshun Li、Dongli Ruan、Jianxin Ni、Ruixiao Li和Guojun Wu,他们均来自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第四医院泌尿外科。该研究发表在《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期刊上,目前为电子版提前出版。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中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在中国,其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rostate-Specific Antigen)浓度是前列腺癌筛查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PSA浓度大于4 ng/ml为前列腺癌的阳性指标。然而,部分前列腺癌患者的PSA浓度低于4 ng/ml,这可能导致诊断延迟。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SA浓度低于4 ng/ml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这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见解。
研究招募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第四医院就诊的35例PSA浓度低于4 ng/ml的前列腺癌患者。研究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患者招募与基线数据收集:研究纳入35例患者,收集了他们的临床特征、血清PSA浓度、前列腺体积、肿瘤病理、手术切缘、精囊侵犯、淋巴结转移、Gleason评分、TNM分期和风险分类等数据。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初始治疗:13例患者接受了前列腺穿刺活检,其中11例确诊为前列腺癌。24例患者接受了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Electroprostatectomy),其中2例在初次前列腺穿刺活检中未发现肿瘤。
二次治疗:35例患者中,1例接受了手术减瘤治疗,1例接受了内分泌治疗,1例接受了放疗,其余32例患者接受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obotic-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及淋巴结清扫术。
病理学检查:手术活检样本进行了常规术后病理学检查,以确定阳性手术切缘、精囊侵犯、淋巴结转移、Gleason评分、TNM分期、前列腺体积和风险分类。
随访与监测:术后定期测量患者的PSA浓度,术后前3个月每月测量一次,之后每3个月测量一次,术后2年后每6个月测量一次。生化复发定义为连续两次PSA测量值大于0.2 ng/ml。
患者临床特征:患者年龄范围为56至77岁,平均年龄为66.2岁。28例患者存在排尿困难症状。术前血清PSA浓度范围为0.91至3.96 ng/ml,平均为2.73 ng/ml。前列腺体积平均为68.4 cm³。
病理学结果:29例为前列腺腺癌(Adenocarcinoma),2例为肉瘤(Sarcoma),2例为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1例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arcinoma),1例为黏液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10例(28.6%)存在阳性手术切缘,9例(25.71%)存在精囊侵犯,13例(37.14%)存在淋巴结转移。Gleason评分方面,6例(20.69%)为6分,9例(31.03%)为7分,14例(48.28%)为8至10分。TNM分期方面,6例(20.69%)为T2a期,10例(34.48%)为T2b期,7例(24.14%)为T2c期,12例(41.38%)为T3-4期。风险分类方面,5例(14.28%)为低风险,9例(25.71%)为中风险,21例(60%)为高风险。
生存率:3年生存率为77.14%。随访期间,13例患者出现生化复发,21例患者死亡,其中16例死于前列腺癌。
本研究显示,PSA浓度低于4 ng/ml的前列腺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7.14%。这类患者通常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精囊侵犯率较高,Gleason评分和风险水平也较高。研究结果强调了在PSA浓度较低的情况下,仍需警惕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并建议采用更积极的筛查策略和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研究还讨论了PSA作为前列腺癌诊断标志物的局限性,并建议结合其他诊断标志物(如PSA密度、前列腺癌抗原3等)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此外,研究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扩大样本量、探索PSA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标准化肿瘤标志物的监测方法。
通过本研究,研究人员为PSA浓度较低的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并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