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属于类型a,是一篇关于西宁市湟水河滨水空间活力评价与空间优化的硕士学位论文。以下是详细的学术报告:
第一,主要作者与机构
本文的作者是李茹春,指导老师为王天鹏教授,学位申请单位为兰州交通大学。论文于2024年3月28日提交,并于2024年6月3日进行答辩。
第二,学术背景
本文的研究领域为城乡规划学,研究方向为城市建成环境研究。研究背景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1.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重塑成为研究热点,滨水空间是城市形象和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
2. 多源居民活动大数据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能够更客观地分析城市空间活力。
3. 西宁市湟水河滨水空间作为高寒地区的典型代表,存在资源有限、生态脆弱等问题,亟需更新与优化。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高寒地区特色的滨水空间活力评价模型,分析西宁市湟水河滨水空间的活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空间优化策略,为高寒地区滨水空间发展提供参考。
第三,详细研究流程
本文的研究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构建
-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活力与滨水空间活力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 确定了研究对象为西宁市湟水河滨水空间,研究内容为活力评价与空间优化。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收集
滨水空间活力评价模型构建
滨水整体空间活力评价
滨水节点空间活力评价
滨水空间优化策略
第四,主要研究结果
1. 滨水整体空间活力评价结果
- 湟水河滨水空间活力在空间上呈现“中间高,末端低”的特征,且冬季活力值高于夏季。
- 公共基面维度中,植被覆盖度与活力呈负相关,绿廊深度值较高。
- 空间功能设施维度中,健身活动设施聚集于三河交汇处,功能聚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湟水河中游、南川河下游。
- 交通可达性维度中,市中心及北川河与南川河两端的道路可达性较好,公交可达性高的区域靠近市中心。
- 用地状况维度中,建筑密度整体较低,用地类型数较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湟水河中游、南川河下游。
滨水节点空间活力评价结果
滨水空间优化策略
第五,结论与意义
本文通过构建高寒地区特色的滨水空间活力评价模型,分析了西宁市湟水河滨水空间的活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滨水空间活力研究的评价体系和数据分析方法,还在实践层面上为西宁市滨水空间的更新与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高寒地区滨水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第六,研究亮点
1. 创新性地构建了高寒地区特色的滨水空间活力评价模型,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2. 综合运用多源数据、GIS空间分析、SPSS相关性分析等多种方法,实现了主客观定量分析的结合,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 提出了基于“使用者诉求+感知品质+主导因素+因类制宜+四季探寻”的优化方向,为滨水空间的更新与优化提供了系统的策略框架。
第七,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本文还总结了国内外滨水空间优秀实践案例,如斯波坎滨河公园更新项目、龙湾滨水岸线更新项目,为西宁市湟水河滨水空间的优化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