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近视眼中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离体与在体研究

期刊: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DOI:https://doi.org/10.1167/iovs.64.10.27

类型a

主要作者与机构及发表信息
这篇研究的主要作者包括陈凌峰(Lingfeng Chen)、黄阳毅(Yangyi Huang)和张晓宇(Xiaoyu Zhang),他们共同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所的周行涛(Xingtao Zhou)教授,以及太原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李小娜(Xiaona Li)教授。这项研究于2023年7月21日发表在《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IOVS)期刊上。

学术背景
本研究属于眼科与视觉科学领域,特别是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与近视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的关系。近视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预计到2050年将影响世界人口的一半。高度近视常伴随眼球结构的变化,包括巩膜、脉络膜、视网膜和角膜,并可能导致多种威胁视力的并发症,如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视网膜脱离和青光眼。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在维持眼球前表面形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探索近视发展的机制、诊断和分期各种角膜疾病,以及优化角膜屈光手术。然而,关于近视眼中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知识仍然有限。此外,眼轴长度的增加通常被认为是近视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其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具体影响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探讨近视眼中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并分析影响这些特性的相关因素。

研究流程
本研究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 样本采集与分组
    研究从接受SMILE(小切口透镜摘除术)手术的近视患者中获取了51个角膜基质透镜样本。所有样本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两组:AL < 26 mm 和 AL ≥ 26 mm。样本的提取和保存均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

  2. 眼轴长度测量
    使用商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Carl Zeiss Meditec AG)测量眼轴长度。每个眼睛连续进行五次测量,取平均值用于后续分析。

  3. 体内角膜生物力学测量
    使用Corvis ST(Oculus Optikgeräte GmbH)设备测量角膜的体内生物力学特性。Corvis ST通过记录空气喷射引起的角膜变形过程来评估角膜的应力-应变指数(Stress-Strain Index, SSI)。该设备以4330帧/秒的速度捕捉角膜变形图像。

  4. 双轴拉伸测试
    在术后24小时内,使用双轴拉伸系统(CellScale BioTester 5000)对角膜基质透镜样本进行机械性能测试。测试方向为水平和垂直方向,中心区域为4 mm × 4 mm。样本被浸泡在乳酸缓冲林格溶液中,温度保持在37°C。拉伸速率接近6微米/秒,以确保准静态加载条件。

  5. 数据分析
    使用R 4.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和简单线性回归。P值小于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主要结果
1. 角膜生物力学特性随眼轴长度增加而降低
在AL ≥ 26 mm组中,SSI显著低于AL < 26 mm组(P = 0.048)。双轴拉伸测试结果显示,AL ≥ 26 mm组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切线模量分别下降了37.2%和28.6%。这表明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显著降低。

  1. 角膜各向异性参数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
    全部数据组中,角膜各向异性参数(anisotropic parameter)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 = 0.307, P = 0.028)。在AL ≥ 26 mm组中,各向异性参数为正值,而在AL < 26 mm组中为负值。这表明AL ≥ 26 mm组的角膜在垂直方向上的生物力学特性更强,而AL < 26 mm组则相反。

  2. SSI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
    在AL < 26 mm组中,SSI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 = -0.380, P < 0.05),但在AL ≥ 26 mm组中无显著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在AL ≥ 26 mm组中,角膜的垂直方向切线模量变化较小,导致无法计算相关性。

  3. 不同眼轴长度组间的差异
    在AL ≥ 26 mm组中,水平方向的切线模量显著低于AL < 26 mm组,但垂直方向无显著差异。这表明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角膜的水平方向生物力学特性下降更快。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表明,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逐渐降低,特别是在水平方向上。角膜的各向异性特性也随眼轴长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水平增强转变为垂直增强。SSI能够准确反映AL < 26 mm组的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但在AL ≥ 26 mm组中失效,这可能是由于角膜的各向异性变化所致。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首先,它揭示了近视发展中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为理解近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研究结果提示在计算角膜生物力学参数时需要考虑眼轴长度的影响,从而提高参数的有效性。此外,本研究还强调了角膜各向异性的重要性,为未来开发更精确的角膜生物力学评估方法奠定了基础。

研究亮点
1. 首次通过体外双轴拉伸测试和体内Corvis ST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估了近视眼中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
2. 揭示了角膜各向异性特性随眼轴长度增加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角膜在不同方向上的生物力学特性差异。
3. 发现SSI在AL ≥ 26 mm组中失效的现象,为改进现有角膜生物力学评估模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他有价值内容
研究还讨论了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的潜在机制,包括眼球非均匀扩张对角膜纤维激活的影响。此外,研究指出了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仅使用角膜前基质层代表整个角膜等,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改进建议。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