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对该研究的详细介绍: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为Simon Fafard和Denis Masson,他们来自Broadcom(加拿大)的工业光纤产品部门(IFPD)。研究于2024年6月26日发表在期刊《Photonics》上,文章标题为“Demonstration of Power-over-Fiber with Watts of Output Power Capabilities over Kilometers or at Cryogenic Temperatures”。
本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为光纤能量传输(Power-over-Fiber, POF),特别是利用激光二极管和多结光伏功率转换器(Multijunction Photovoltaic Power Converters)实现高效电能传输。POF技术在长距离或低温应用中具有重要潜力,尤其是在需要完全光电隔离的场景中,如液态氩或液态氙高压时间投影室中的中微子探测和暗物质研究。研究的背景知识包括光纤传输损耗、非线性效应(如受激拉曼散射和布里渊散射)以及光伏器件的效率提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展示在长距离或低温条件下,通过POF系统实现瓦级电能输出的可行性。
研究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光纤传输实验:
研究使用单模光纤(SMF28)和多模光纤(OM1)在808 nm、1470 nm和1550 nm波长下进行传输实验。单模光纤实验中使用0.25 W的1550 nm激光二极管,传输距离为5 km,测得电能输出约为0.1 W。多模光纤实验中使用2.5 W的1470 nm激光二极管,传输距离同样为5 km,测得电能输出约为1 W。实验中还测量了不同光纤的传输损耗和耦合损耗。
光伏转换效率测试:
使用商用多结激光功率转换器(LPC)进行光伏转换效率测试。在1550 nm波长下,转换效率达到约47%,输出电压为5 V。在1470 nm波长下,转换效率达到约49%。实验结果表明,多结LPC在高功率输出下仍能保持高效率。
低温应用实验:
在低温条件下,研究使用超灵敏硅光电倍增管(SiPM)检测光纤中的残余光泄漏。实验表明,特定类型的光纤在低温下仍能实现低损耗传输,且不会触发SiPM。在1470 nm波长下,研究展示了在10 m距离内实现约2 W电能输出的低温POF系统,转换效率在77 K时达到65.7%。
光纤类型对光泄漏的影响:
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光纤在低温下的光泄漏特性。普通光纤在低温下光泄漏增加,而裸聚酰亚胺光纤(Polyimide Fiber)在低温下几乎无光泄漏。实验表明,裸聚酰亚胺光纤在低温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
光纤传输结果:
在1550 nm波长下,单模光纤的传输损耗为0.16 dB/km,耦合损耗为0.18 dB。在1470 nm波长下,多模光纤的传输损耗为0.43 dB/km,耦合损耗为3.1 dB。实验结果表明,1550 nm波长下的单模光纤传输损耗较低,而1470 nm波长下的多模光纤可实现更高的功率输出。
光伏转换效率结果:
在1550 nm波长下,多结LPC的转换效率为47%,在1470 nm波长下为49%。实验表明,多结LPC在高功率输出下仍能保持高效率,且输出电压稳定。
低温应用结果:
在1470 nm波长下,低温POF系统在10 m距离内实现约2 W电能输出,转换效率在77 K时达到65.7%。实验表明,裸聚酰亚胺光纤在低温下几乎无光泄漏,适合低温应用。
光泄漏特性结果:
普通光纤在低温下光泄漏增加,而裸聚酰亚胺光纤在低温下几乎无光泄漏。实验表明,裸聚酰亚胺光纤在低温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
本研究展示了POF技术在长距离和低温应用中的可行性。通过使用多结LPC和特定类型的光纤,研究实现了高效率的电能传输,并在低温条件下避免了光泄漏问题。研究结果为POF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重要发现:
研究展示了在长距离和低温条件下实现瓦级电能输出的POF系统,特别是在1470 nm波长下,低温POF系统的转换效率达到65.7%。
方法创新:
研究使用裸聚酰亚胺光纤解决了低温下光泄漏的问题,为低温POF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研究针对长距离和低温应用场景,探索了POF技术在这些极端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研究还讨论了光纤类型对传输损耗和光泄漏的影响,为未来POF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研究中使用的高灵敏度SiPM为检测光纤中的残余光泄漏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这篇研究为POF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