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2025年第1期刊登了由叶艳婷、吴世农和吴益兵共同撰写的研究论文《共享保荐人、公司间技术信息传递与技术创新》。该研究探讨了保荐人如何利用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优势促进技术信息传递,进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理论,以公司间通过共享保荐人建立关联的事件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揭示了共享保荐人在技术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科技强国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保荐人作为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中介,承担着推荐发行人发行证券并持续督导发行人履行相关义务的职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改革,保荐人围绕发行人的技术创新和专利信息,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知识,成为企业间技术信息传递的重要中介。然而,以往的学术研究主要关注保荐人在确保IPO(首次公开募股)信息披露真实性方面的作用,而针对保荐人如何利用其信息优势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保荐人是否以及如何成为技术信息传递与创新推动的重要中介,以全面认识保荐人的专业价值,并引导证券行业树立陪伴企业成长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经营理念。
研究方法与流程
研究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以公司间通过共享保荐人建立关联的事件为准自然实验,考察共享保荐人对客户公司间技术信息传递的影响。具体研究流程如下: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研究选取2006年至2021年期间在A股上市的公司,构建“公司对”专利引用配对样本,最终得到317,189个“公司对”—年度观测值,涉及2,481家引用公司和2,322家被引公司。数据来源包括万得(Wind)数据库、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
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研究以专利引用(Citations)作为技术信息流动的代理指标,采用反双曲正弦变换(IHS)处理零值较多的数据。模型引入处理组(Treat)与对照组(Post)的哑变量,并控制“公司对”固定效应和年度固定效应,以缓解遗漏变量的影响。
3. 异质性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共享保荐人特征和制度环境变化对技术信息传递的调节作用,包括是否派出相同保荐代表人、是否获得后续再融资业务、是否同步提供分析师跟踪服务以及是否为科创板企业。
4. 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研究采用赫克曼两阶段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和熵平衡方法(Entropy Balance)缓解样本自选择问题,并通过多种策略排除替代性解释,如注意力变化、业务相似性和战略相似性等。
主要研究结果
1. 共享保荐人对技术信息传递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共享保荐人能够显著提高客户公司间的专利引用次数,促进技术信息的传递。这一作用在派出相同保荐代表人、获得后续再融资业务、同步提供分析师跟踪服务以及科创板企业中尤为显著。
2. 共享保荐人特征的影响:当共享保荐人派出相同保荐代表人、获得后续再融资业务或同步提供分析师跟踪服务时,技术信息传递的效果更为显著。这表明保荐人特征在技术信息传递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3. 制度环境变化的影响:科创板对核心技术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共享保荐人促进客户公司间专利互引的作用在科创板企业中尤为显著。
4. 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研究通过多种方法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排除了样本自选择、注意力变化等替代性解释的可能影响。
结论与意义
研究认为,尽管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保荐人饱受争议,但他们在保荐过程中通过社会网络关系和信息优势,显著促进了客户公司间的技术信息传递和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发展。研究不仅丰富了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学习路径和技术信息网络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尤其是券商,如何利用社会网络关系和信息优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研究亮点
1. 新颖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公司间信息传递的角度,首次系统探讨了保荐人在技术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2. 创新的研究方法:研究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准自然实验设计,直接捕捉技术信息的流动,揭示了共享保荐人在促进技术信息传递中的积极影响。
3. 重要的政策启示:研究为监管部门引导保荐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特别是在科创板背景下,保荐人在技术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4. 丰富的实证证据:研究通过大量实证分析,验证了共享保荐人对技术信息传递和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为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回答了“金融能否以及如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这一重要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