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测度及国际比较分析

期刊:时代经贸DOI:10.19463/j.cnki.sdjm.2025.03.042

本文由彭光莹、杨添悦和盛新宇三位作者共同撰写,分别来自南通大学商学院和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该研究发表于《时代经贸》2025年第3期,题目为《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测度及国际比较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对中美德日四国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进行测评和比较,从而为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启示和参考。

学术背景
在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各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动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虽然在制造业规模上占据优势,但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厘清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明确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于中国进一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综合设计了一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国际比较,为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中美德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制造业投入数字化水平评价以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综合测评。
1.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本文从产业与要素支撑、数字基础设施与载体保障、数字技术驱动及环境保障四个方面,选取了ICT部门生产能力指数、互联网普及率、ICT商品出口占比等指标,采用熵值法对中美德日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 制造业投入数字化水平评价: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本文通过计算制造业对数字中间投入的相对消耗系数,评估各国制造业的投入数字化水平。
3.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综合测评:结合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投入数字化水平,本文对中美德日四国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进行了综合测算。

数据来源与行业样本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库、OECD数据库等。行业样本选择了OECD数据库中16个制造业门类,包括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制造业、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等。数字中间投入部门的选择则参考了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

主要结果
1.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2001-2018年,中美德日四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平稳提升态势。美国在样本期初的起步优势明显,但后期增长缓慢;德国和日本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样本后期快速增长;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较低,但与各国的差距逐年缩小。
2. 制造业投入数字化水平:中国制造业的投入数字化水平总体低于美德日三国,但在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已形成相对优势。
3.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中美德三国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在样本期内波动上升,而日本则有所下降。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水平虽在多数行业中提升不明显,但在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已与其他国家拉开一定差距,形成领先优势。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的研究表明,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存在不足,但在个别行业领域已形成相对领先优势。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启示:
1. 重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状:明确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定位及其与主要国家的差距,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提供依据。
2. 厚植数字经济基础:继续推进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优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
3. 全局规划数字化转型战略:充分利用中国在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实现重点行业的率先突破。
4. 推进数字化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强化制造业数字要素供给,提升数字化转型驱动力。

研究亮点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设计了一套综合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并通过国际比较,揭示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不足。特别是在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等领域,中国已形成相对领先优势,这为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本文的研究方法结合了熵值法和投入产出理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意义与价值
本文的研究不仅为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具体的政策建议。通过国际比较,本文揭示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势与不足,为中国进一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为其他国家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借鉴。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