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即专家共识。以下是针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该文档由张皓(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主笔,凌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审,并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联合制定。文档发表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3年2月第29卷第2期。
本文档的主题是《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PDOC)患者的康复管理提供系统、全面、精准的临床指导。
慢性意识障碍(PDOC)是指由脑外伤、脑卒中、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各类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超过28天的病理状态,主要包括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 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 UWS)和最低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MCS)。PDOC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严重,康复周期长且难度大。近年来,国外神经病学会及康复医学会相继制定了PDOC的临床实践及诊断指南,但国内尚缺乏PDOC康复专家共识。本文档的制定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推动PDOC患者的规范化康复管理。
共识的制定遵循了专业性、权威性和多学科的原则,由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高压氧科、中医科、护理、基础科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共识的制定过程采用了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通过两轮问卷调查,最终形成了34项PDOC康复评估与治疗条目。第一轮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34项同意率达70%;第二轮问卷回收率同样为100%,所有条目最终推荐意见得票数均超过70%。共识的推荐强度基于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评价系统,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两个等级。
PDOC康复应建立以康复医生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工作模式。首先进行全面、准确的康复评定,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和目标;其次进行全面的目标化管理;最后协调团队成员,适时调整康复方案和目标。通过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最终实现提高患者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康复评定包括常规康复评定、神经影像技术、脑电技术、诱发电位技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和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Electroencephalography, TMS-EEG)等。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呼吸康复、作业治疗、吞咽治疗、物理因子治疗、音乐疗法、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中医治疗、康复护理、神经调控治疗、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和康复机器人技术等。
特殊临床问题包括气管套管的拔除、颅骨缺损的修补、脑积水、ICU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 ICU-AW)、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 PSH)和营养管理与胃肠康复等。针对这些问题,共识提供了详细的处理建议和推荐强度。
本文档的制定填补了国内PDOC康复专家共识的空白,为PDOC患者的康复管理提供了系统、全面、精准的临床指导。共识的制定过程严谨,采用了德尔菲法和GRADE评价系统,确保了共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共识的发布将有助于推动PDOC患者的规范化康复管理,提高患者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
《慢性意识障碍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是一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文档,为PDOC患者的康复管理提供了系统、全面、精准的指导。共识的制定过程严谨,内容全面,涵盖了从康复评定到治疗再到特殊临床问题处理的各个方面。共识的发布将有助于推动PDOC患者的规范化康复管理,提高患者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