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指南修订的研究

期刊:万方数据

本文档属于类型a,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是周俐霜,指导教师为王威,所属机构为辽宁中医药大学。该研究作为硕士学位论文,于2020年6月提交,并在万方数据平台上发布。

研究的学术背景主要集中在中医领域,特别是针对非器质性失眠症(non-organic insomnia)的中医诊疗指南修订。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西医治疗失眠症主要依赖镇静安神药物,但存在副作用、依赖性和戒断反应等问题。中医治疗因其简、便、验、廉的特性,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国内尚无规范化的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指南,影响了中医治疗的推广和疗效。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结合中医共识,制定和修订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中医诊疗指南,以促进中医在失眠治疗中的规范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文献研究
    首先,研究团队通过手工检索和数据库检索,收集了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的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主题词包括“非器质性失眠症”、“失眠”、“不寐”、“目不瞑”、“不得眠”、“睡眠障碍”等。最终,研究团队共收录了66本古代中文文献和3139篇现代中文文献。这些文献涵盖了中医药针灸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临床试验、临床观察、临床经验等内容。

  2. 专家共识形成推荐建议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形成推荐建议。第一轮问卷包括5个指标:不寐、不得眠、失眠、少寐、不得卧。第二轮问卷则进一步筛选和优化了这些指标。最终,研究团队确定了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中医病名、辨证分型、针灸治疗等推荐建议。

  3. 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法
    研究团队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共识,确定了非器质性失眠症的六大辨证分型:肝郁化火证、痰热扰心证、瘀血内阻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胆气虚证。其中,心脾两虚证的出现频次最高,占40%。在针灸治疗方面,研究团队总结了选穴规律,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四条经脉的穴位,如百会、涌泉、神门、三阴交等。

  4. 指南修订与评价
    研究团队根据文献研究和专家共识,修订了《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中医诊疗指南》。修订后的指南包括病名、诊断、辨证、治疗等内容,并增加了预防和调护部分。研究团队还对指南进行了同行专家论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

  1. 病因病机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279篇文献,总结了非器质性失眠症的六大病因病机,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阳不入阴、脏腑功能失调、营卫失和、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年迈。

  2. 辨证分型
    研究团队确定了六大辨证分型,其中心脾两虚证的出现频次最高,占40%,其次是痰热扰心证(25%)、心肾不交证(15%)、肝郁化火证(10%)、瘀血内阻证(7%)、心胆气虚证(3%)。

  3. 针灸治疗
    研究团队总结了针灸治疗的选穴规律,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四条经脉的穴位,如百会、涌泉、神门、三阴交等。

研究的结论包括:

  1. 病因病机
    非器质性失眠症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阳不入阴、脏腑功能失调、营卫失和、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年迈。

  2. 辨证分型
    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辨证分型包括心脾两虚证、痰热扰心证、心肾不交证、肝郁化火证、瘀血内阻证、心胆气虚证。

  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主要穴位涉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四条经脉,如百会、涌泉、神门、三阴交等。

该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结合中医共识,制定和修订了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中医诊疗指南,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其应用价值在于为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了规范化的中医诊疗方案,有助于提高失眠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该研究的亮点包括:

  1. 文献研究的全面性
    研究团队通过手工检索和数据库检索,收集了大量古代和现代文献,确保了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专家共识的科学性
    研究团队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法形成推荐建议,确保了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 辨证分型的系统性
    研究团队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共识,系统地总结了非器质性失眠症的六大辨证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4. 针灸治疗的规范性
    研究团队总结了针灸治疗的选穴规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该研究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结合中医共识,制定和修订了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中医诊疗指南,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