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的学术报告:
研究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张哲(通信作者)、张梦姣、张蕾和赫鹏共同完成。张哲、张梦姣和张蕾均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赫鹏则任职于中共吉林市委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发表于《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年第3期,总第195期。
学术背景
本研究聚焦于智能教育时代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的提升策略。随着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需要适应技术变革,胜任智能环境下的教学工作。然而,尽管生涯适应力理论提出已久,但针对教师生涯适应力的研究却极为匮乏。职前教育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的萌芽阶段,对其生涯适应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量化研究范式,测量我国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的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研究流程
研究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研究对象选择
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吉林省两所典型高校(一所师范类大学和一所综合类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职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4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有效回收率为87.17%。
2. 研究工具开发
研究修订了中译版“生涯适应力国际通用量表”和“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并对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生涯适应力量表包含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专业承诺量表包含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四个维度。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生涯适应力的内部结构,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究个体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专业发展相关因素对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4. 模型构建与检验
研究构建了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结构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专业承诺在课程学习与生涯适应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主要结果
1. 生涯适应力现状
我国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各表征指标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生涯好奇水平最高,生涯关注水平最低。
2. 个体因素的影响
实习经历、社会实践经历和组织管理经历对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差异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3. 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校类型、年级和专业属性对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不显著,仅学校类型对生涯好奇水平有显著影响。
4.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所在地对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有显著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水平更高,城镇地区职前教师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显著优于乡村地区。
5. 专业发展因素的影响
课程学习情况和专业承诺水平对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有显著影响,专业承诺在课程学习与生涯适应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揭示了我国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状态系统规划职前教育、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生涯适应力提升项目、将第二课堂作为生涯适应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以及依托家长教育提升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等四方面实践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职前教师更好地适应智能教育时代的技术变革,提升其生涯适应力,从而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亮点
1.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本研究首次以职前教师为研究对象,填补了教师生涯适应力研究的空白。
2. 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研究采用量化研究范式,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方法,全面探究了生涯适应力的内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3. 实践策略的针对性
研究提出的实践策略紧密结合智能教育时代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发现,职前教师的专业承诺水平对其生涯适应力有显著影响,其中规范承诺对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和生涯适应力总体水平影响最大,情感承诺对生涯关注水平影响最大。这一发现为职前教师生涯适应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篇报告详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方法、结果和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