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免疫治疗在妇科癌症中的疗效评估

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DOI:10.3389/fimmu.2023.1061761

这篇文章属于类型b,以下为综合报告内容:


文章标题为《Evaluation of Immunotherapy Efficacy in Gynecologic Cancer》,由Genyi Jiang、Qianhua Wu和Bilan Li撰写,其作者分别来自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妇科部门以及同济大学医学院。文章发表于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2023年1月31日的“Cancer Immunity and Immunotherapy”专栏中。文章是一篇综述性论文,主题围绕妇科癌症免疫治疗的进展、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联合免疫疗法的未来方向。以下为文章的核心内容及主要观点:

一、妇科癌症免疫治疗的概述与起点

妇科癌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和卵巢癌)一直是女性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文章开篇阐述了免疫治疗在肿瘤特别是妇科癌症中的突破性进展,这种疗法尤其依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如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或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

  • 背景:文章指出,尽管免疫治疗在多种实体肿瘤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但其针对妇科癌症的疗效具有异质性,约50%的病例对免疫疗法不敏感。
  • 研究目标:研究集中探讨基于肿瘤生物标志物划分亚群(如对ICIs敏感或耐药的亚群),以预测妇科癌症中免疫治疗的反应,并回顾联合疗法及新型免疫干预的探索。

二、生物标志物的意义及其预测能力

文章详述了肿瘤生物标志物在免疫疗法效果预测及患者分层中的重要作用,并列出了多个核心标志物及其具体作用机制:

1. 基因相关标志物及免疫检查点

  •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错配修复缺陷(dMMR)
    研究表明,MSI-H/dMMR可显著预测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这些患者具有高肿瘤突变负荷(TMB)和更多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文章引用了临床试验数据:在一项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研究中,使用dostarlimab治疗的dMMR/MSI-H亚群具有更高的总反应率(43.5%)相比于微卫星稳定(MSS)/MMR正常群体(14.1%)。

  • 肿瘤突变负荷(TMB)
    高TMB(定义为>10个突变/Mb)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更好疗效显著相关,尤其是在微卫星不稳定(MSI-H)及一些微卫星稳定(MSS)肿瘤中。此外,研究还结合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用于评估循环肿瘤DNA中的TMB水平。

  •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
    PD-L1表达广泛用于预测免疫疗法效应,美国FDA已批准对癌症中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的PD-L1表达作为疗效评价的标志物。然而,PD-L1的预测效果因测量技术和定义标准的差异显现出一定局限。

2. 基因表达谱

基因表达谱反映了肿瘤微环境中炎症的存在,也是评估免疫治疗反应的潜在标志物。文章援引了KEYNOTE-028研究中,基因表达谱与TMB结合预测肿瘤患者对PD-1抑制剂的反应。

3.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

TIL的多样性和功能活性是预测免疫治疗的重要指标。一些研究显示,治疗前的TIL多样性和克隆适配性可预示治疗结果。此外,在卵巢癌患者中,天然杀伤细胞(NK)和CD8+ T细胞的状态改变显著影响抗肿瘤反应。


三、妇科癌症免疫治疗的现状及挑战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单药治疗

文章回顾了目前ICIs在特定妇科癌症中的应用进展: - 子宫内膜癌:Pembrolizumab和Dostarlimab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dMMR/MSI-H子宫内膜癌患者,并显示出持久抗肿瘤活性。 - 宫颈癌:抗PD-1药物Cemiplimab在一项III期研究中显示,与单药化疗相比,对复发宫颈癌患者具有显著生存优势。 - 卵巢癌:尽管PD-1、PD-L1和CTLA-4抗体的研究正在积极进行,目前尚无免疫疗法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疗效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2. 联合疗法的潜力

文章强调免疫治疗结合靶向疗法的潜在突破,特别是抗血管生成药物(如Bevacizumab)和ICIs的联合应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因子,其抑制剂(如Lenvatinib)与Pembrolizumab联合用药在多个临床试验中显示疗效。具体而言,联合试验309/KEYNOTE-775中,联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显著延长。 - 除了抗血管生成靶向外,文中还探讨了利用DNA损伤修复抑制剂、免疫性细胞死亡促进剂与ICIs结合使用的可能性。

3. 新型免疫疗法的探索

文章还探讨了一些正在开发中的新方法: - 癌症疫苗:基于肿瘤特异性抗原的疫苗研究(如frameshift peptide疫苗)在mismatch repair缺陷癌症患者中展现出前景。 - 过继性细胞疗法: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目前针对妇科癌的研究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 肿瘤溶解病毒治疗:文章特别提到在耐铂卵巢癌中的潜力,例如腹腔内注射溶瘤病毒技术(olvi-vec)。


四、文章总结与意义

这篇论文从生物标志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作用以及与其它疗法的联合效果等方面,全面探讨了妇科癌症免疫治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意义和价值在于: 1. 科学价值:阐明了基于肿瘤微环境及分子特征的生物标志物分类的重要性,为免疫治疗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应用价值:回顾了ICIs应用于妇科癌症的临床结果,并为未来多模式联合疗法提供了启示。 3. 重要观点:通过对不同免疫生物标志物的深入解析,提出了更精准的预测免疫疗法疗效的策略。

文章强调妇科癌症患者免疫治疗的不均一性并提出了未来的挑战,包括更深入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标准化的检测手段以及更广泛的联合疗法探索。这对于推动免疫疗法在妇科癌症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