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即科学论文但并非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文的主要作者包括沈滢、殷稚飞、孟殿怀、苏敏、何坚、兰月、王楚怀、邹俊、江山、汤从智和王红星。他们分别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本文于2024年发表在《康复学报》第34卷第3期。
主题
本文的主题是关于脑卒中患者立位平衡障碍的康复临床实践指南。指南旨在规范脑卒中立位平衡障碍的评定与治疗,提高物理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的康复诊疗规范。
主要观点
1. 立位平衡障碍的定义与重要性
立位平衡障碍(standing balance disorder)是指脑卒中患者在站立时出现的平衡问题,表现为站立不稳、摇摆、容易摔倒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及日常生活活动。良好的立位平衡功能是步行及完成功能性活动的重要基础,而脑卒中后的第一年内,多达70%的患者可能因失去平衡而跌倒。因此,立位平衡障碍的康复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康复评估的规范化
指南详细列出了脑卒中立位平衡障碍的康复评估方法,包括临床表现、临床评估、特殊评估、视觉功能评估和协调功能评估。临床评估包括查体评估和量表评估。查体评估涵盖姿势评估、踝关节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测试、髋/躯干侧屈肌力测试、稳定极限测试、预期性姿势调节、单腿支撑测试、台阶交替踏步测试和感觉整合测试。量表评估则包括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量表、上田敏平衡反应测试、运动评估量表、脑卒中姿势评定量表和Tinetti量表。特殊评估则包括前庭功能评估、视觉功能评估和协调功能评估。
康复治疗的多样化
指南提出了多种康复治疗方法,包括前庭功能训练、感觉功能训练、视觉功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协调功能训练、共济失调训练、心理治疗、运动治疗、双重任务训练、虚拟现实技术、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康复机器人、水疗、视觉反馈平衡训练、传统康复治疗和医疗体操。每种治疗方法都详细说明了其具体操作步骤、频率、持续时间和推荐级别。例如,前庭功能训练包括头眼运动、头部运动、平衡训练和联合训练;感觉功能训练包括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和全身振动训练(whole body vibration, WBV);视觉功能训练包括眼球运动训练、棱镜治疗和遮盖治疗。
康复治疗的分级推荐
指南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和中华医学会推荐的GRADE分级系统,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等级,推荐意见分为强和弱两级。例如,前庭功能训练中的头眼运动和平衡训练被推荐为强级别,证据等级为高;而Frenkel体操训练法和负重法则被推荐为弱级别,证据等级为中等。
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价
指南还详细说明了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价方法,包括平衡仪评估、表面肌电图评估和特殊评估。平衡仪评估主要通过压力平台收集受试者的COP(center of pressure,压力中心)相关参数,反映身体的CG(center of gravity,重心)动摇情况和稳定性。表面肌电图评估则通过记录或采集单个或一组肌肉活动或动作时的肌电信号,反映正常人或脑卒中患者特定肌肉功能和神经肌肉活动状态。特殊评估则包括前庭功能评估、视觉功能评估和协调功能评估。
意义与价值
本文的制定规范了“脑卒中患者立位平衡障碍”临床实践标准,为脑卒中患者立位平衡障碍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科学的证据基础,规范了康复的评估和治疗行为,提高了康复疗效。指南的制定过程采用了德尔菲法汇总专家意见,并通过共识会议法编制,确保了指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指南的发布将为康复医师、治疗师等专业人员提供规范化诊治流程,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证据参考,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及可操作性。
总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脑卒中患者立位平衡障碍的康复临床实践指南,涵盖了康复评估、康复治疗和效果评价的各个方面。指南的制定基于专家共识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多种康复治疗方法的分级推荐,并详细说明了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和证据等级。本文的发布将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规范临床实践,提高康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