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远藤薫撰写,发表于《学習院大学 法学会雑誌》2019年11月的第55卷第1期,讨论了猫、狐狸及稻荷信仰在日本文化中基于始原神话与动物信仰的交汇与转变。
本文围绕当代持续的日本“猫文化热”展开,提出问题:为什么猫在特定时期成为文化热点?猫从何时起被赋予象征意义?作者分多阶段考察了日本文化中的“猫”象征及其在稻荷信仰中的演变,包括对中世至近现代的招财猫(Maneki-neko)文化探究,以及猫形象与狐、蛇等神话意象交替关系的复杂性。
招财猫和稻荷信仰都与“福神”(象征好运与繁荣的神)相关。早在16世纪,福神如七福神(七福神)开始流行,于江户末期达到顶峰。福神形象虽具宗教混合特质,却更倾向作为吉祥物存在。此外,猫与稻荷信仰及狐狸形象的多重交融,展现日本特有的神格变迁与动物象征逻辑。
作者引用大量文献文物对比分析了招财猫与狐狸神使在稻荷信仰的重叠表现。描述两者在语义、形态及动物行为学的相似性: 1. 语义相似性:猫和狐狸均被奉为农业神、蚕神和商贸神,其功能性主要在捕食鼠类等与人类农业经济息息相关。 2. 形态相似性:举起一只前爪招财、体态修长、爱吃鱼类等。 3. 行为学相似性:包括洞穴栖息性、交尾时的叫声特性、夜晚活动及视觉特点。
特别是在江户后期,招财猫与传统稻荷狐狸形象在神话叙事和日常信仰中逐渐产生融合,其背后社会文化因素值得深入讨论。
稻荷神社最初由蛇信仰演变而来,其主神宇迦之御魂神(宇迦之御魂神)既与农业直接相关,也体现了龙蛇神、狐神从主祭地位到“神使”地位替代的变化过程。文章引用伏见稻荷大社、大阪住吉大社(特别是楠珺社)的例子,深入考察“蛇-狐-猫”动态交替中庙宇布局与信仰叙事的象征意义。
例如: - 伏见稻荷的洞穴信仰:洞穴与狐穴、神蛇的神秘联结关乎稻荷神的起源背景; - 住吉大社的跨文化特征:楠珺社大楠树下祭祀的猫神形象,展示了猫在稻荷系统中逐渐从神使衍变成替代形态; - 浅草玉姫稻荷的异文化并行案例:其口入稻荷神社中除了狐神像,还有相似于楠珺社的羽织装神狐,彰显了文化的横向传播。
神话叙事中的“穴”或者“隐秘空间”,一方面是原始自然崇拜的遗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信仰实践里家族、社会功能的实际意义。
文章梳理了数个以猫为主角的经典故事,发现它们往往围绕以下原型展开: 1. 猫保护主人,常以牺牲自身性命消灭威胁(如蛇)。 2. 主人误解甚至杀死救主之猫,随后通过建祠立碑祭祀以赎罪。 3. 猫从凡物被升华为神性化存在,这一过程涉及人类对忠诚、错失与治愈的文化心理投射。
通过与东北地区具代表性的“おしらさま”传说对比,作者指出这些故事的共同“母题”——动物与少女间的非凡情感、强力的牺牲救赎,以及其神性化升华。
作者通过综合文学、民俗文化、考古宗教以及生态动物学,深入解读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动物信仰进程。主要贡献包括: 1. 揭示信仰的动态性:从蛇信仰到狐再到猫,展现日本文化深层中的神话叙述多样性与演变可能性。 2. 跨文化比较视角:探讨日本猫-狐-蛇神话关联时,加入对韩国、中国等东亚文化区类似叙事的横向考察。 3. 应用前景与新思路:稻荷系信仰实践与日常特质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符号,如招财猫在当代的普世接受度便植根于此。
文章不仅深化了从文学作品到现实宗教习俗的理解,还提供了一源多流的动态叙述模板,进一步扩展了对神话-文化-社会互动的可能性解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