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科(Niu Jian-ke)教授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学者,其论文《试论国家神道之思想理论渊源》发表于《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哲学与社会版。本文是一篇学术性评述文章,系统地梳理和探讨了“国家神道”(Kokkashinto)的思想理论渊源,在中国首次全面总结了国家神道的思想主张及其相关理论与历史背景,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论述框架。
本文探讨了日本“国家神道”的思想起源与理论发展脉络。神道,作为日本的民族宗教,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路径分为原始神道、神社神道、理论神道、国家神道与教派神道等阶段。其中,国家神道作为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的工具,为人类历史留下了深刻且负面的影响。文章聚焦于系统分析国家神道的思想理论渊源,将其与历史上的神道思想体系进行关联性阐述。
作者指出,国家神道虽在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的约80年间成为特定的宗教形态,但其并非“无本之木”,而是深受诸多思想传统的影响。这种延续性和特殊性使国家神道的理论溯源成为必然要求。
神道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分别吸收了外来宗教思想(如佛教、儒教)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独特理论体系。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神道逐渐从依附的地位转化为主导的地位,强调其民族文化的固有性与优越性。这为国家神道的形成创造了思想温床。
反本地垂迹说是对“佛教主导神道”的理论逆反,提倡神本佛迹和神主佛从的思想。代表性的伊势神道和吉田神道借此构建“神国”及“神皇”思想,将日本定位为“神国”,视天皇为神的化身。这种思想展现出日本至上主义的萌芽,是国家神道的重要思想来源。
垂加神道由山崎闇斋在江户时期创立,其融合了朱子学思想,提倡“神主儒从”,极力突出神道对儒教的优越性。山崎闇斋强调天皇崇拜与日本国体的神圣性,主张尊皇思想,这一理论为国家神道奠定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天皇中心意识。
复古神道起源于江户中后期,主张清除神道中的佛教与儒教成分,通过研究经典文献(如《古事记》和《日本书记》)弘扬纯粹的日本精神。复古神道的核心思想包括“神国”与“尊皇”,将天皇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其代表人物本居宣长强调忠孝与天皇至上的信念,直接成为国家神道的理论基础。
水户学派是江户时代的思想学派,强调“君权至上”,提出国家必须保持“一君二民”的结构。水户学者如会泽正志斋认为要通过神道阐释大义名分,并推崇天皇统治的正当性。这个思想体系无疑构成了国家神道的思想来源之一。
国家神道在明治维新后被确立为日本的国家宗教,其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 敬神爱国: 提倡将敬神与爱国行为结合,通过宗教仪式与教义激发国民忠于国家的情感。 - 崇祖尊皇: 天皇被视为家长,国民被要求遵从封建的忠孝伦理,形成国家级的宗法体系。 - 国体主义: 提出“万世一系”的天皇政权是日本国体的体现,强化天皇制度的合法性与独特性。 - 日本主义: 将日本视为“神国”,鼓吹对全世界的统治权是日本的神圣使命。在军国主义时期,国家神道成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助推了日本法西斯的扩张行为。
作者认为,国家神道的理论主张在实质上与复古神道高度一致,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其绝对主义一元论,以及对天皇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强调。此外,国家神道发展过程中亦借鉴了《古事记》和《日本书记》中的神话作为理论依据,与复古神道在思想方法上存在逻辑上的延续性。
作者指出,日本特殊的地理与文化环境,以及落后的历史发展水平,导致其广泛引进外来思想以丰富自身文化。但伴随逐步形成的民族自信,日本文化反过来强调固有性,并对外来思想提出系统性反驳。这种文化上的自我主张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催生了国家神道这一特殊形态。
本文通过梳理国家神道的理论渊源,揭示了它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思想背景,为学术研究者理解神道思想体系中的复杂脉络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章提醒我们,各民族在文化和宗教发展过程中都需警惕传统思想中的糟粕部分,以免其被利用于极端主义或侵略性意识形态。
此外,作者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日本近代思想史及其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也为我们认识宗教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深刻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