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b
本文由Lijun Yao(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电磁环境效应实验室)、Wenjian Lan(哈尔滨工程大学)、Dan Li(国美产业数据分析部)和Man Luo(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发表于2022年12月的《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第64卷第6期。论文主题为场均匀性评估标准的对比研究,系统梳理了国际电磁兼容(EMC)测试中不同场均匀性(Field Uniformity, FU)评价准则的统计原理、应用场景及相互关系。
论文首先从统计学角度阐释了场均匀性评估的核心指标——极差(Range, R)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σ)。
- 极差法(R Approach):适用于小样本(n < 10),计算简单但仅依赖最大值与最小值,易受极端值影响。例如,当n=5时,6 dB的极差对应标准差约为2.6 dB(通过转换因子dn≈√n)。
- 标准差法(σ Approach):适用于大样本,通过均值和方差全面反映数据分布。文中指出,当样本服从正态分布时,极差可通过σ = R/dn转换为标准差(表I列出dn值)。
- 修正标准差法(σ’ Approach):引入无偏修正因子mn(表II),提升小样本置信度。例如,n≤20时,mn≈1.06,可减少系统误差。
支持数据:表III对比了三种方法的置信度(相对离散度c),显示σ’法最优;n=10时σ法与R法置信度相近,n>10时σ法更优。
作者将主流标准分为四类,并分析其适用场景与统计逻辑:
- 最大-最小值法(3M法):如MIL-STD-461G(案例1)和IEC 61000-4-20附录C(案例2),要求电场极差≤6 dB(时域测试)。案例1仅测试5个点,案例2测试9个点(立方体顶点与中心),两者虽极差相同但统计意义不同(n=5时σ更高)。
- 修正3M法:如IEC 61000-4-3(案例4),剔除25%高变异数据后要求剩余75%数据极差≤6 dB。
- 1σ法:如IEC 61000-4-21(案例5)和RTCA/DO-160G(案例6),通过标准差量化均匀性。案例6对小样本(n≤20)引入1.06修正因子,低频段容忍度更宽松(≤6 dB vs 案例5的≤4 dB)。
- 1.15σ法:如IEC 61000-4-20(案例9),要求1.15σ≤3 dB,对应75%数据落在6 dB范围内,与修正3M法统计等效但计算更全面。
关键对比:案例7(TEM波导校准)要求最严格(σ≤0.6 dB),因其用于电场探头校准;案例8(IEC 61000-4-22)通过系统转换因子标准差评估全电波暗室(FAR),不直接涉及场强。
该研究首次系统对比了国际EMC标准中场均匀性评估的统计原理,揭示了不同准则的内在关联与适用条件,为测试人员选择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核心贡献在于:
1. 统计原理澄清:通过转换因子(dn、mn、k)统一极差与标准差的量化关系。
2. 标准差异解析:指出案例4(修正3M法)与案例9(1.15σ法)的统计等效性,但后者计算更全面。
3. 实践指导:推荐σ’法用于小样本评估,并强调HEMP测试中时/频域双重要求的协调。
亮点:论文结合统计学与工程需求,解决了标准间“同一指标不同含义”(如6 dB极差对应不同σ)的混淆问题,为后续标准修订提供了方法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