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在1120公里距离上的实现

期刊:NatureDOI:10.1038/s41586-020-2401-y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的学术论文。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与机构
该研究由Juan Yin、Yu-Huai Li、Sheng-Kai Liao、Meng Yang、Yuan Cao、Liang Zhang、Ji-Gang Ren、Wen-Qi Cai、Wei-Yue Liu、Shuang-Lin Li、Rong Shu、Yong-Mei Huang、Lei Deng、Li Li、Qiang Zhang、Nai-Le Liu、Yu-Ao Chen、Chao-Yang Lu、Xiang-Bin Wang、Feihu Xu、Jian-Yu Wang、Cheng-Zhi Peng、Artur K. Ekert和Jian-Wei Pan等作者共同完成。研究团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卫星工程中心、牛津大学数学研究所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量子技术中心等机构。该研究于2020年6月25日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学术背景
该研究属于量子通信领域,具体涉及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QKD是一种理论上安全的密钥共享方法,但实际应用中,其传输距离受到光纤损耗和信号衰减的限制。此前,实验室中的QKD最远传输距离为404公里,而通过卫星实现的点对点QKD最远距离为1,200公里。然而,地面用户之间的QKD实际应用距离仅为约100公里。为了扩展传输距离,通常需要使用可信中继,但这会引入安全风险。基于纠缠的QKD具有源独立性安全,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其长距离分发技术尚未成熟。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卫星实现基于纠缠的QKD,并在地面站之间实现1,120公里的安全密钥分发。

研究流程
1. 实验设计与设备开发
研究团队设计并开发了高精度望远镜和后续光学系统,以提高链路效率。地面接收站位于中国青海省的德令哈(海拔3,153米)和新疆省的南山(海拔2,028米),两地相距1,120公里。望远镜直径为1.2米,专门为纠缠分发实验设计,所有光学元件均保持偏振。卫星搭载了一个紧凑的纠缠光子源,重23.8公斤,采用周期性极化KTiOPO4晶体,在Sagnac干涉仪中通过405纳米连续波激光泵浦,生成810纳米的偏振纠缠光子对。光子通过单模光纤传输到卫星上的两个独立发射器,发射器的远场发散角约为10微弧度。

  1. 光子分发与接收
    光子通过卫星的双向下行链路分发到地面站。每个地面站的后续光学系统安装在旋转臂上,与望远镜同步旋转。光子通过一系列光学元件(如分束器、半波片和偏振分束器)进行偏振分析,随机选择测量基(Z基和X基)。光子通过多模光纤收集,并由四个单光子探测器(SPD)检测。研究团队开发了多级捕获、指向和跟踪系统,实现了卫星发射器和地面接收器的高精度跟踪(分别为2微弧度和0.4微弧度)。

  2. 数据采集与分析
    光子信号由时间-数字转换器记录。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信号进行时间同步,并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同步激光脉冲,消除时间抖动。实验设置了2.5纳斯的窄符合时间窗,以减少偶然符合事件。研究团队还开发了监控电路,防止探测器被强光攻击。

  3. 安全性验证
    研究团队通过贝尔测试验证了纠缠光子的高质量分布。使用Clauser-Horne-Shimony-Holt(CHSH)不等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贝尔参数S为2.56±0.07,违反了CHSH不等式(S)8个标准差。此外,研究团队采用BBM92协议进行QKD,通过滤波和监控确保单光子检测在近二维子空间进行,并满足公平采样条件。

主要结果
1. 链路效率提升
通过改进望远镜和后续光学系统,研究团队将每个卫星-地面链路的收集效率提高了约2倍,整体双光子分发效率提高了约4倍。在最佳条件下,单链路效率提高了3分贝。

  1. 密钥生成与安全性
    实验在3,100秒的数据收集中获得了6,208个初始符合事件,经过筛选和纠错后,生成了372比特的密钥,有限密钥速率为0.12比特/秒。量子比特错误率(QBER)为4.51%±0.37%,在Z基和X基的QBER分别为4.63%±0.51%和4.38%±0.54%。

  2. 安全性验证结果
    贝尔测试结果验证了纠缠光子的高质量分布,CHSH不等式违反表明纠缠光子对在1,120公里距离上保持了高质量的纠缠。

结论
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基于纠缠的QKD在地面站之间的1,120公里安全密钥分发,将实际QKD的安全距离从100公里扩展到1,000公里以上,无需可信中继。通过改进链路效率和安全性,研究团队将双光子分发效率提高了约4倍,并获得了0.12比特/秒的有限密钥速率。该研究为基于纠缠的全球量子网络奠定了基础,展示了卫星量子通信在长距离安全密钥分发中的巨大潜力。

研究亮点
1. 长距离纠缠分发
首次在1,120公里距离上实现了基于纠缠的QKD,突破了地面QKD的距离限制。

  1. 高效链路设计
    开发了高精度望远镜和后续光学系统,显著提高了链路效率。

  2. 安全性保障
    通过滤波、监控和贝尔测试,确保了系统的实际安全性,防止了已知的侧信道攻击。

  3. 应用价值
    该研究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展示了卫星量子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其他价值
该研究不仅推动了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还为量子计算和分布式量子计算协议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结合量子中继器,未来可以实现更复杂的量子通信协议和分布式量子计算。


以上是对该研究的全面报告,涵盖了研究背景、流程、结果、结论及其科学和应用价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