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面向青年舆论引导的情感交往模式研究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是一篇学术论文,但并非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而是一篇基于多案例研究的探索性论文。以下是该论文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文由赵永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家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石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和窦书棋(新华社研究院编辑)共同撰写。论文发表于2024年第5期的《新闻与传播研究》(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期刊。

论文主题
本文探讨了在互联网传播情境下,主流媒体面向青年群体进行舆论引导时,如何通过情感交往模式实现有效沟通。研究指出,舆论引导并非单向的“宣示”,而是一种在话语交互中生成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过程。本文通过对主流新媒体账号面向青年的舆论引导话语进行多案例研究,提出了“情感联结”与“情感同一”两条路径,并进一步将情感交往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共情式交往、博弈式交往、规制式交往和对抗式交往。

主要观点及论据

  1. 情感联结:公共情感向私域情感的风格趋近
    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通过语言风格趋近青年群体的日常表达,创造性地联结公共情感和私域情感。具体表现为:

    • 语态风格的口语化:主流新媒体采用非正式语体,如缩略语、表情符号、谐音词等,拉近与青年的距离。例如,共青团中央微博使用“打call”“给力”等网络流行语,增强了话语的亲和力。
    • 共情符号的接近性:主流媒体借助青年熟悉的符号(如“阿中哥哥”“那兔”),将私域情感与公共情感连接起来。例如,“阿中哥哥”将中国拟人化,通过粉丝文化的“爱”实现对祖国的认同。
    • 情感经验表达的完整性:主流媒体尊重青年的情感体验,通过参与式沟通而非主导式命令,建立平等的情感联结。例如,《人民日报》在“小粉红”舆情中,从官方声明转向“守护最好的阿中”等融合话语,体现了对青年情感的支持。
  2. 情感同一:整体性情感与社群化情感的范畴一致
    主流媒体通过运用认同范畴,将分散的网络社群情感凝结为具有民族国家与代际文化特征的整体性情感。具体表现为:

    • 基于民族国家范畴的情感同一:爱国主义作为核心认同范畴,将个体化的社群情感与集体情感联系起来。例如,“那兔”通过萌化的形象和逆袭的叙事,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崛起的情感紧密结合。
    • 基于代际特征范畴的情感同一:主流媒体站在青年立场,关注个体发展和情感问题,通过人称代词的替换(如“我们”代替“你”)增强共情作用。例如,共青团中央在《那兔》相关推文中使用“我们”进行号召,拉近了与青年的距离。
  3. 舆论引导的四类情感交往模式
    根据情感联结和情感同一的效果,本文将情感交往模式划分为四类:

    • 共情式交往:成功联结公共情感和私域情感,并采用牢固的集体情感范畴实现情感同一。例如,“那兔”和“阿中哥哥”案例中,情感意义的共享和认同范畴的建构引发了广泛共鸣。
    • 博弈式交往:注重情感联结,但未能凝聚同一情感。例如,“后浪”和“孔乙己的长衫”案例中,语态的贴近性虽具有一定的扩散效果,但因缺乏情感同一性而引发争议。
    • 规制式交往:不注重语态风格的贴近,而是通过社会共识范畴凝聚认同。例如,主流媒体发布的道德模范报道,虽未引发广泛舆情反转,但符合集体情感共识。
    • 对抗式交往:既未实现情感联结,又未凝聚同一情感。例如,“江山娇”案例中,官方对萌化符号的挪用未能获得青年认可,反而引发对抗式解读。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多案例研究,揭示了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面向青年群体进行舆论引导的情感交往机制,为理解情感话语在舆论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研究不仅丰富了情感认同理论的内涵,还为主流媒体在数字场景中实现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和策略性的引导与治理提供了实践指导。此外,本文提出的“情感联结”与“情感同一”两条路径以及四类情感交往模式,为未来的舆论引导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论文的亮点
1. 理论创新:本文首次将情感认同理论应用于主流媒体面向青年群体的舆论引导研究,提出了“情感联结”与“情感同一”两条路径,丰富了情感话语研究的理论体系。
2. 实践价值: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本文为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情感话语策略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特别是在如何避免“逆反效应”和实现有效沟通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 方法论贡献: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跨案例分析归纳出情感交往模式,为探索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示范。

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为互联网时代的舆论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