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是一篇学术论文,但并非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而是一篇基于多案例研究的探索性论文。以下是该论文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文由赵永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家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石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和窦书棋(新华社研究院编辑)共同撰写。论文发表于2024年第5期的《新闻与传播研究》(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期刊。
论文主题:
本文探讨了在互联网传播情境下,主流媒体面向青年群体进行舆论引导时,如何通过情感交往模式实现有效沟通。研究指出,舆论引导并非单向的“宣示”,而是一种在话语交互中生成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过程。本文通过对主流新媒体账号面向青年的舆论引导话语进行多案例研究,提出了“情感联结”与“情感同一”两条路径,并进一步将情感交往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共情式交往、博弈式交往、规制式交往和对抗式交往。
主要观点及论据:
情感联结:公共情感向私域情感的风格趋近
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通过语言风格趋近青年群体的日常表达,创造性地联结公共情感和私域情感。具体表现为:
情感同一:整体性情感与社群化情感的范畴一致
主流媒体通过运用认同范畴,将分散的网络社群情感凝结为具有民族国家与代际文化特征的整体性情感。具体表现为:
舆论引导的四类情感交往模式
根据情感联结和情感同一的效果,本文将情感交往模式划分为四类: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多案例研究,揭示了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面向青年群体进行舆论引导的情感交往机制,为理解情感话语在舆论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研究不仅丰富了情感认同理论的内涵,还为主流媒体在数字场景中实现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和策略性的引导与治理提供了实践指导。此外,本文提出的“情感联结”与“情感同一”两条路径以及四类情感交往模式,为未来的舆论引导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论文的亮点:
1. 理论创新:本文首次将情感认同理论应用于主流媒体面向青年群体的舆论引导研究,提出了“情感联结”与“情感同一”两条路径,丰富了情感话语研究的理论体系。
2. 实践价值: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本文为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情感话语策略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特别是在如何避免“逆反效应”和实现有效沟通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 方法论贡献: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跨案例分析归纳出情感交往模式,为探索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示范。
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为互联网时代的舆论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