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主要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为孙祥、邓军、路雷雷、司晓博、萧珂、李强、郑明俊、孙浩宇和黄云鹏。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战略性金属矿产找矿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该研究发表于《地质学报》(Acta Geologica Sinica)2023年11月第97卷第11期。
学术背景
滇西南地区是全球重要的锡矿带之一,其成矿地质背景与东南亚锡矿带相似。锡矿是信息产业和国防工业的关键金属,随着全球锡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研究锡矿的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滇西南与花岗岩有关的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矿作用,为区域资源潜力评价和找矿勘查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流程
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收集与整理:研究团队收集了滇西南地区腾冲地体、保山地体和昌宁-孟连造山带的锡矿床年代学数据,包括锡石U-Pb年龄和辉钼矿Re-Os年龄数据。
2. 成矿时代划分:根据年代学数据,将滇西南锡矿划分为四期成矿事件:三叠纪、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晚新生代。
3. 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每期成矿事件的地质背景。三叠纪锡矿与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的碰撞环境有关;早白垩世锡矿与中特提斯洋闭合后的碰撞过程有关;晚白垩世—古近纪锡矿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有关;晚新生代锡矿与走滑断裂活动诱发的软流圈上涌和地壳熔融有关。
4. 花岗岩演化与锡富集机制研究:通过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研究滇西南含锡花岗岩的岩浆演化过程。发现高分异花岗岩(如二云母花岗岩或白云母花岗岩)是锡成矿的关键母岩。
5. 对比研究:将滇西南锡矿带与东南亚锡矿带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成矿地质背景和花岗岩演化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但华南含锡花岗岩显示更高的分异特征。
主要结果
1. 成矿时代划分:滇西南锡矿主要分为四期成矿事件。三叠纪锡矿主要分布在昌宁-孟连造山带的临沧花岗岩中,成矿时代为235~220 Ma;早白垩世锡矿主要分布在腾冲地体,成矿时代为125~120 Ma;晚白垩世—古近纪锡矿在腾冲地体和保山地体均有分布,成矿时代为75~47 Ma;晚新生代锡矿主要分布在保山地体,成矿时代为32~24 Ma。
2. 成矿地质背景:三叠纪锡矿与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的碰撞环境有关;早白垩世锡矿与中特提斯洋闭合后的碰撞过程有关;晚白垩世—古近纪锡矿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有关;晚新生代锡矿与走滑断裂活动诱发的软流圈上涌和地壳熔融有关。
3. 花岗岩演化与锡富集机制:滇西南含锡花岗岩多为复式岩体演化晚阶段的高分异花岗岩,如二云母花岗岩或白云母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富集锡,成为锡成矿的关键母岩。
4. 对比研究:滇西南与东南亚锡矿带在成矿地质背景和花岗岩演化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但华南含锡花岗岩显示更高的分异特征。
结论
本研究系统总结了滇西南与花岗岩有关的锡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矿作用,提出了四期成矿事件及其对应的地质背景。研究结果表明,高分异花岗岩是锡成矿的关键母岩,滇西南锡矿带与东南亚锡矿带在成矿地质背景上具有相似性。该研究为滇西南锡矿资源潜力评价和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亮点
1. 成矿时代划分:首次系统划分了滇西南锡矿的四期成矿事件,并详细分析了每期成矿事件的地质背景。
2. 花岗岩演化与锡富集机制:揭示了高分异花岗岩在锡成矿中的关键作用,为锡矿勘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3. 对比研究:通过对比滇西南与东南亚锡矿带,发现二者在成矿地质背景和花岗岩演化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但华南含锡花岗岩显示更高的分异特征。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本研究还指出,保山地体三叠纪花岗岩中的锡矿成矿时代显著晚于赋矿围岩,建议加强成矿期花岗岩体与锡矿的勘查与评价。此外,滇缅马苏地体在缅甸发育约90~85 Ma的锡矿,而同时代锡矿尚未在我国保山地体发现,值得加强理论研究和勘查评价。
这篇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滇西南锡矿成矿规律的理解,还为区域资源潜力评价和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