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与天津市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了难治性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防治的专家共识(2025版),文章发表于《tianjin med j》。以下为对该文献的综合总结。
恶心呕吐是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中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尤为显著。近年来,随着姑息医学和支持性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CINV的预防和控制水平有所提升,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仍有少部分患者,即使接受了预防和解救治疗,其恶心呕吐问题仍未得到满意改善,并反复发作,这种情况被称为“难治性CINV”(refractory CINV)。难治性CINV对患者生活质量、化疗依从性及预后均有显著影响,同时也是肿瘤支持治疗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
为了完善CINV的防治策略,天津市抗癌协会等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现有证据及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本共识。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护士提供学术指导意见,以提高CINV的防治效果,保障患者顺利接受抗肿瘤治疗。
难治性CINV狭义上是指在既往化疗周期中,尽管已经实施了预防性或解救性止吐治疗,患者仍在后续化疗周期内持续出现恶心呕吐。而广义上包括预期性CINV和延迟性CINV作为难治性CINV的诱因和交集状态。
难治性CINV与其他类型的CINV(如急性CINV和延迟性CINV)有所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其在经过多种治疗干预后仍难以控制。本文集中阐述广义难治性CINV问题。
为了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医护人员需开展规范、全面、全程的动态评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不规范的预防性止吐治疗是诱发难治性CINV的重要原因。研究指出,化疗药物的致吐性、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风险因素(如性别、年龄、焦虑水平等)均需在化疗开始之前进行明确评估,医生需要基于此制定个体化的规范预防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恶心与呕吐的类型(单一症状或两者兼具)、发作频率、时间及伴随症状,同时评估CINV对患者饮食、睡眠和体力的影响。推荐使用“呕吐功能性生活指数(Functional Living Index for Emesis,FLIE)”量表测量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
日本癌症治疗学会提出,应监测患者24小时内的急性CINV和24小时至5天内的延迟性CINV情况。同时,鉴于难治性CINV多表现为在多个周期中持续出现,延续评估到下一周期用药前,有助于动态调整策略。
CINV可能与非化疗相关因素(如肿瘤造成的消化道梗阻、腹水、颅内高压和精神心理问题)混淆,因此需要仔细评估。建议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等工具用于精神心理状态的评估。
针对难治性CINV防治提出了多个层面的策略:
现实中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指南推荐的诊疗流程是CINV管理的主要障碍。为此,建议加强对医护人员、患者的规范教育,设置医嘱中标准化止吐方案并通过病历系统监测患者治疗依从性。
恶心是难治性CINV的核心症状。推荐在现有止吐方案中加入奥氮平(5-10mg/天),也可尝试加入其他药物如奈妥吡坦、醋酸甲羟孕酮缓解恶心症状。对于食欲减退问题,推荐孕激素如甲羟孕酮(800mg/天)或奥氮平(5mg/天)作为首选。
焦虑和抑郁可显著增加难治性CINV发生风险。建议化疗期间加入少量抗焦虑药物如劳拉西泮(0.5-1.0mg),同时尝试心理干预。
预期性CINV一旦发生,常规止吐治疗往往无效,因此需结合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个性化音乐疗法、放松治疗等。
将致吐范围扩展至延迟性CINV药物上,建议长效口服制剂如奈妥吡坦帕洛诺司琼胶囊,并根据药物毒性风险调整剂量以提高疗效。
包括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老年人等特殊患者的药物使用调整。这些患者体内药物代谢能力受限,应额外考量安全性。
中医针灸、贴敷疗法及特定中草药在难治性CINV管理中作为辅助选项。推荐使用穴位针刺(如内关、足三里、中脘)及汤剂(如半夏泻心汤),这类疗法的止吐机制包括调节5-HT3受体和内源性阿片系统。
同时非药物护理措施如饮食指导、适当禁食和运动康复,以及心理支持均能帮助患者减轻恶心呕吐影响。
文章强调采用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MDT)的必要性,鼓励整合肿瘤科、中医科、心理科、营养科以及药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个体化、科学化的防治策略。这不但可以提升难治性CINV的疗效,还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
本共识全面涵盖了难治性CINV的诊疗核心环节,包括其概念厘定、风险评估、防治策略、用药指导和护理管理。同时,该文献指出预防和治疗难治性CINV并非易事,未来仍需针对药物作用机制及心理干预效果等问题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本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医护人员处理难治性CINV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也为提高患者治疗质量和完善肿瘤支持治疗体系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