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区域探索与实践——以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为例

期刊:建设科技DOI:10.16116/j.cnki.jskj.2024.13.008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c,因为它并非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而是对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综合总结,特别是以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为例,展示了相关政策和技术的应用。

1. 研究背景与目标
文档首先介绍了建筑行业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中的重要性。建筑的生产、运输、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巨大,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运行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根据《2022年全球建筑和建造业状况报告》,2021年建筑物运营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约100亿吨。因此,建筑行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文档以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为例,探讨了城乡建设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模式。锡东新城的目标是在2028年实现碳达峰,2049年实现碳中和。该先导区的建设旨在通过绿色建筑、绿色能源、低碳交通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城乡建设的低碳发展路径。

2. 国家战略与地方行动
文档详细阐述了国家、省、市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战略和政策。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性。

江苏省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先后发布了《关于推进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的指导意见》《江苏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构建了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无锡市则在江苏省的指导下,率先提出打造“零碳城市”的目标,并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发展。

3. 国内外同类型案例
文档列举了国内外多个碳达峰碳中和的成功案例,包括海南博鳌零碳示范区、澳大利亚悉尼南巴兰加鲁社区和德国弗莱堡沃邦社区。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创新实践,如海南博鳌零碳示范区通过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打造了绿色低碳的示范区;澳大利亚悉尼南巴兰加鲁社区则通过年度温室气体报告和碳抵消机制,实现了碳中和目标;德国弗莱堡沃邦社区则以低耗能、能源自给和无车化生活方式为特色,成为全球可持续社区的标杆。

4. 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的建设模式
文档详细介绍了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的建设模式。该先导区总规划面积为2.05平方公里,涵盖了办公园区、文体建筑、绿色社区及绿色乡村等多元功能。其建设原则包括“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和“数字赋能”。通过绿色建筑、绿色能源、低碳交通等专项规划,锡东新城构建了一套科学、可落地的绿色低碳指标体系。

在具体实施中,锡东新城通过绿色城市设计、碳达峰专项规划、绿色建筑与能源利用专项规划等措施,逐步推进低碳化建设。例如,绿色城市设计从城市、建筑、能源、市政、交通五个维度系统研究减碳策略;碳达峰专项规划则通过定性、定量的低碳指标体系,指导先导区建设。

5. 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
文档强调了绿色低碳技术在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中的重要性。通过应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屋顶光伏、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等,锡东新城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此外,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锡东新城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量模型,实现了用能和碳排放数据的动态管控。

6. 绿色金融与宣传教育
文档还介绍了锡东新城在绿色金融和宣传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与各大银行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政银战略合作,锡东新城探索了碳基金、碳普惠等创新路径,兼顾了碳排双控目标和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开展绿色低碳教育科普活动,锡东新城提升了居民的低碳意识,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到低碳行动中。

7.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文档指出,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在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国内在碳排放双控领域尚未形成成熟的示范片区,相关案例和技术相对匮乏。其次,碳排放双控目标与项目建设投资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8. 结论与展望
文档最后总结了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的建设经验,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城乡建设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政策的顶层设计、规划的引领作用以及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绿色建筑、绿色能源、数字化管理等综合措施,锡东新城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低碳发展模式。

9. 文档的价值与意义
这篇文档通过对锡东新城“双碳”先导区的详细分析,展示了城乡建设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可行路径。其价值在于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政策、规划、技术等多方面的参考,同时也为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