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该研究由Yeting Zhu、Yanfei Zhu、Elton J. Chen、Yixin Zhai、Rui Min、Bin Tang和Xin Huang共同完成。研究机构包括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该研究于2023年发表在期刊《Underground Space》上。
该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为盾构隧道施工技术,特别是同步盾构技术。随着长距离、大断面盾构隧道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施工效率成为关键问题。传统的盾构施工模式为“掘进-停止-拼装”的串联模式,拼装期间的停机时间不仅延长了施工周期,还增加了施工风险,尤其是在不良地质条件下。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结合掘进与管片拼装的同步盾构技术(Synchronous Shield Tunnelling Technology Combining Advancement and Segment Fabrication, STSS),旨在通过优化盾构推进系统的液压控制,实现掘进与拼装的同步进行,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风险。
研究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技术原理提出与验证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液压千斤顶附加行程的同步盾构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管片拼装时液压千斤顶的附加行程,通过主动闭环控制推进系统的油压,实现掘进与拼装的同步进行。研究以上海机场铁路联络线隧道工程为背景,开发了一个大型模型试验平台,模拟了单环直线施工过程,并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模型试验平台建立
研究团队基于上海机场铁路联络线工程,开发了一个几何相似比为1/2的大型模型试验平台。该平台包括钢制外框架、加载系统、试验盾构机、滑动支撑和模型钢制管片。试验平台通过模拟盾构机在不同施工条件下的操作,获取了重要的施工参数,并验证了同步技术的有效性。
理论计算与试验验证
研究团队对盾构机的总推力及其力矩进行了理论计算,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这些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试验中,研究团队测量了盾构机的总推力、掘进速度、盾构姿态以及管片压缩状态等参数,评估了同步技术的可靠性。
实际工程应用
研究团队在上海机场铁路联络线工程中应用了该同步技术,并分析了实际施工数据。通过对比传统盾构方法与同步技术的施工效率,验证了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有效性。
模型试验结果
模型试验表明,同步技术能够有效控制盾构机的总推力、掘进速度和姿态。在同步模式下,液压千斤顶的油压响应迅速,误差率控制在2%以内。盾构机的掘进速度和姿态在同步模式下会出现短暂波动,但在全缸推进模式下能够迅速恢复稳定。
实际工程应用结果
在实际工程中,同步技术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与传统盾构方法相比,单环施工时间减少了约20%。研究还发现,液压千斤顶的行程和管片拼装时间是决定施工效率的关键因素。
该研究提出的同步盾构技术通过优化液压控制,实现了掘进与管片拼装的同步进行,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并降低了施工风险。该技术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较低的施工成本,适用于未来的长距离盾构隧道工程。
技术创新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液压千斤顶附加行程的同步盾构技术,突破了传统盾构施工模式的限制。
模型试验平台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大型模型试验平台,验证了同步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实际工程应用
该技术在上海机场铁路联络线工程中成功应用,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
研究团队还探讨了同步技术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液压系统和管片拼装工艺的建议。这些内容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该研究,盾构隧道施工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为长距离、大断面隧道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