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属于类型c,以下是其骨架和主要内容的提取:
本文由高焕撰写,发表于2007年第4期的《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文章主要探讨了南朝至唐初时期,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及其影响。研究旨在揭示俚汉民族融合的条件、过程及其对地域文化形成的贡献。
古高凉的地理范围包括今广东省的阳江、阳春、电白、高州、化州、吴川等县及茂名市一带。自东汉以来,统治者通过镇压与安抚政策,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俚汉民族的杂居、通婚与经济文化交流。
俚人的经济生活水平最初十分低下,过着刀耕火种、巢居崖处的原始生活。考古发现表明,俚人开始使用铁器工具,但仍处于铁、石并用时代。南北朝时期,俚人的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进入铁器时代,铜鼓的制造和使用反映了其手工业水平的提高。
俚人社会最初处于父系家族公社晚期,后来出现了部落联盟。随着封建王朝统治的加强,俚人逐渐成为编户之民,家长奴隶制逐渐瓦解。南朝时期,政府对俚人收取赕物,唐朝初年,对俚民的征课始定律令,逐渐形成定制。
古高凉地区交通闭塞,汉族文化影响较少。随着历代守土官员的重视和冼夫人的提倡,俚人逐渐接受汉文化,学会了汉语和汉文。同时,汉人也吸收了部分俚文化,形成了有异于其他地区汉人的地域文化。
俚汉民族融合的过程既是俚人汉化的过程,也是原始社会瓦解、封建制因素增长的过程。最终,俚汉文化达到融合,风俗、语音、文化水平均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以俚文化为底蕴的地域文化。这一过程也是广府民系亚系——高凉一支的形成过程。
本文通过详细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揭示了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及其对地域文化形成的贡献。研究不仅丰富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认识,也为理解广府民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全面展示了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及其对地域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