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高D-二聚体的管理:血液学家的视角

期刊:haematologicaDOI:10.3324/haematol.2023.283966

本文档属于类型b,即一篇综述性论文。以下是针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本文由Massimo Franchini、Daniele Focosi、Mario Piergiulio Pezzo和Pier Mannuccio Mannucci共同撰写。他们分别来自意大利的Carlo Poma医院输血医学和血液学部门、比萨大学医院西北托斯卡纳血库,以及米兰大学和米兰Ca’ Granda-Ospedale Maggiore Policlinico基金会Angelo Bianchi Bonomi血友病和血栓中心。本文于2024年4月发表在《haematologica》期刊上。

主题:本文的主题是关于高D-二聚体(D-dimer)的管理,特别是针对无明显血栓形成症状的患者。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广泛用于排除静脉血栓栓塞(VTE)以及评估VTE复发风险和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

主要观点1:D-二聚体的生理和病理形成机制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其形成依赖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在血管损伤时,凝血系统生成稳定的血凝块以止血,而纤溶系统则负责清除这些血凝块以恢复血流。D-二聚体作为纤溶过程的标志物,具有高灵敏度、快速检测和低成本的优势。然而,D-二聚体的升高不仅见于血栓性疾病,还与多种生理(如衰老、妊娠、剧烈运动)和病理(如癌症、感染、炎症)条件相关。因此,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血栓形成,这使得其在临床诊断中的特异性较低。

主要观点2:D-二聚体在静脉血栓栓塞(VTE)诊断中的应用
D-二聚体在VTE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排除VTE方面。由于其高灵敏度,D-二聚体阴性结果可以排除低至中度临床预测试概率的VTE患者,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然而,对于高临床预测试概率的患者,D-二聚体检测并不推荐,因为即使结果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VTE。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D-二聚体的基线水平升高,因此建议使用年龄调整的临界值来排除VTE。

主要观点3:D-二聚体在VTE复发预测和抗凝治疗管理中的作用
D-二聚体不仅在VTE的诊断中发挥作用,还在VTE复发预测和抗凝治疗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完成3个月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阳性的患者,其VTE复发风险是阴性患者的两倍。因此,D-二聚体检测被纳入预测模型,用于指导是否停止抗凝治疗。对于无诱因的VTE患者,如果停止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持续升高,建议延长抗凝治疗。

主要观点4:D-二聚体在其他疾病中的意义
除了VTE,D-二聚体在多种疾病中也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D-二聚体是诊断和监测病情的关键指标。在癌症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相关,尽管其诊断价值有限,但结合其他生物标志物,可以识别高风险患者并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此外,D-二聚体在感染、炎症、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也有一定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主要观点5:高D-二聚体患者的管理策略
对于无明显血栓形成症状但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本文提出了一个管理流程。首先,通过体格检查排除VTE的体征和症状。如果怀疑VTE,建议进行下肢静脉超声和CT肺动脉造影。如果影像学检查阴性,则进一步进行血液筛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D-二聚体升高的疾病(如癌症、感染、炎症等)。如果没有发现潜在的病理条件,应安抚患者并避免重复检测D-二聚体。

意义与价值:本文综述了D-二聚体在多种疾病中的意义,特别是在VTE诊断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尽管D-二聚体在血栓性疾病中具有高灵敏度,但其特异性较低,因此临床医生在解读D-二聚体结果时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本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管理高D-二聚体患者的实用建议,特别是在无明显血栓形成症状的情况下,如何合理使用D-二聚体检测以避免过度诊断和不必要的治疗。

亮点:本文的亮点在于其全面综述了D-二聚体在多种疾病中的应用,特别是在VTE诊断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本文提出了针对高D-二聚体患者的管理流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